不要让孩子沦为我们的工具|专家称不要把孩子当员工为什么父母很难理解孩子

超级奶爸吖在旅行 2024-12-05 15:02:55

不要让孩子沦为我们的工具| 专家称不要把孩子当员工

为什么父母很难理解孩子 ?因为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工具,工具是不需要理解的。

我身边不乏优秀的父母,但今天我只想谈谈从那些不称职的父母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至少,不要让孩子沦为我们的工具。

1️⃣宣泄情绪的工具

家庭其实是办公室的延伸,很多人会把情绪带回家。情绪好时会和哥们喝酒,和闺蜜逛街,情绪不好时则发泄到孩子身上,但孩子不是你的员工。

孩子成了父母们情绪宣泄的垃圾桶,这样的场景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发疯的父母,发矇的孩子。我们日常的负面情绪80%来自于工作,而这80%中至少50%来自于老板。因为老板破坏了你们的亲子关系,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其实,这是失衡心理的表现:工作中的琐事打破了你的情绪平衡,你无法向你的老板或同事寻找这个平衡。孩子就成了你重建情绪平衡的工具,你的潜意识中甚至把孩子当成了那个破坏你情绪的人,孩子成了“假想敌”。孩子们并不理解成人世界的烦恼,但我们仍旧可以像朋友一样和他们沟通。

从儿子六岁开始,我就时常和他谈及我的工作压力,业绩表现,奇葩老板和有趣的同事。忽然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如果巧克力不好卖,你就去开个饭店吧,总要有人吃饭吧!你看,平日漫不经心的聊天他都在认真地听,孩子的关注力和理解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单纯,幼稚,但并不缺乏同理心,爱是他们最擅长的语言。

我们在工作中接受过许多沟通技巧的培训,用的最滥的就是同理心倾听,我们为何不可以把这些技巧用于和孩子的沟通呢?因为亲近,就可以忽视吗?情绪管理是我们一生都要不断学习的课题,努力让自己做到温柔而坚定。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你能够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波澜。用同理心去倾听,用爱心去表达,这是父母最基本的素质。

2️⃣满足自我的工具

我们都有一些愿望,例如:上名校,学医,做明星…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们意识到这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孩子们是否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个梦想?这是很多父母考虑过的问题,我也一样。

2015年10月,我们全家去英国旅游,第一站就是剑桥。我被剑桥大学城那浓浓的学术氛围和艺术气质所吸引,当时心里想:剑桥我是上不了了,但我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学霸,让他来剑桥深造。老婆的一席话立刻浇灭了我这个念头:这是你的愿望,不是孩子的。

是的,孩子有独立的人格。从小到大,我们替他们做了太多的决定,而这些决定都是出自我们自己的愿望。其实,这是私欲心理的表现:我们自私的认为,孩子是我们的,我们有权利让他长成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孩子到底想不想?我们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

我的父亲一生老实厚道,沉默寡言,但在选择高考志愿时也把他的个人意愿强加于我。他强迫我选择了“安全”的大学和专业,没有考虑我的兴趣和志向。在那个年代,包分配,铁饭碗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大愿望。即使是在美好愿望的包装下,我们替孩子做的每一个决定也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请让孩子活成他们喜欢的自己,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3️⃣发号施令的工具

某日,接儿子放学回家,看到一位父亲喋喋不休地数落身边的孩子。我们差不多同行了100多米,这位父亲斥责的声音一直没有停下来。他的口气俨然像一名救世主,仿佛是上帝派来拯救这个“小恶魔”的。在他的口中,已经把这个只有七岁的孩子妖魔化,孩子一脸的委屈和无辜。

这种场景其实并不罕见,我们在很多公共场合都能够看到,可以想象,在家里的情况会更加恶劣。其实,这是帝王心理的表现:像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发号施令,告诉别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但从来不解释原因。

在社会上,我们很难满足这种帝王心理,因为有太多的限制。只有在家庭中,我们才有机会唯我独尊,君临天下。我们这一代的父辈们用的是比较典型的大家长式管教,他们严厉,强势,不近人情。

他们把孩子当成需要管教的对象,那家就变成了少管所。

今天,企业都在讲人性化管理和创新革命,但家庭为何仍旧传统和保守?有的父母依旧颐指气使,就像解放前的地主恶霸,横行乡里。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听话的,唯命是从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只是三种比较典型的工具,很多时候,我们利用了我们的孩子,但却不自知。多么可怕的成人世界!

把孩子物化,沦为工具,满足私欲,我们是高级动物,所以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我们有时比孩子们还幼稚,但父母的幼稚就是无能、无知,甚至愚蠢。

你的孩子不只属于你,他更属于他自己!

0 阅读:1
超级奶爸吖在旅行

超级奶爸吖在旅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