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追问“死亡”,两位妈妈的回答造就不同人生 “死”这个字眼,在许多家庭中往往被

山里记食美 2024-12-04 17:04:35

孩子追问“死亡”,两位妈妈的回答造就不同人生 “死”这个字眼,在许多家庭中往往被视为禁忌。当孩子对“死亡”产生好奇,向父母提出疑问时,如果父母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其性格发展。 在面对孩子“妈妈,你会死吗?”的追问时,两位妈妈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而这些回答也悄然塑造了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第一种回答:“呸呸呸!别瞎说!” 在一次朋友的葬礼上,一个5岁的小男孩突然问妈妈:“妈妈,你会死吗?”妈妈被这个问题惊得有些恼怒和尴尬,连忙打断道:“呸呸呸!别瞎说!什么死不死的,再说我就揍你了!”这种避而不谈的方式,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和恐惧感,多年后,这位小男孩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一直在接受治疗。 第二种回答:“会的!但你不要害怕” 相比之下,小雅妈妈的回答则显得更为明智和温暖。当小雅问妈妈是否会死时,小雅妈妈没有生气,而是拉着小雅坐下来,给她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她告诉小雅,每个人都会老去并死去,但妈妈会在死之前陪伴她很久,直到她长大、结婚、生子。妈妈的爱和与她相处的美好瞬间,都会永远留在她心里。小雅妈妈这种直面死亡、不避讳的做法,让小雅学会了珍惜生命和与妈妈相处的每一天。 父母避而不谈,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快乐成长,选择隐瞒亲人去世的事实,但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愤怒与悔恨。一位妈妈在丈夫牺牲后隐瞒了10年,直到儿子质问时才坦然告知。虽然儿子没有了“失去爸爸”的痛苦,但却有了“爸爸是不是不爱我”的担忧和不安全感。 如何跟孩子谈“死亡教育” 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没有死亡教育,人们就无法理解生命的意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正确地与他们谈论死亡。 对于3岁前的孩子,不必刻意强调死亡,尽量平常化面对即可。3-5岁的孩子开始对死亡充满好奇,父母可以用分离的概念来阐述死亡。而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完全可以接受死亡的事实,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死亡认知和安全意识。 此外,父母还可以借助绘本故事来让孩子认识死亡。通过故事中的动物死亡等情节,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一切生命的宿命。只有让孩子了解了死亡的意义,他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毕竟,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0 阅读:37
山里记食美

山里记食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