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南沙群岛东门礁,一张感人至深的照片捕捉到了守礁官兵的坚韧与牺牲。那时

事友看过 2024-12-04 16:13:22

1988年的南沙群岛东门礁,一张感人至深的照片捕捉到了守礁官兵的坚韧与牺牲。那时的东门礁只是一片险象环生的暗礁,随时可能被汹涌的海水吞没。为了在这片孤独且危险的水域生存,他们不得不以钢钎为工具,在坚硬的礁石上奋力打眼,搭建起简陋的高脚屋。 (信息来源人民网2016.04.19《东门礁:南沙守礁模范连》) 南海,这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黄金水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中,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岛礁,如同散落在蓝色绸缎上的珍珠。 其中,南沙群岛更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关键所在。 在浩渺的大海中央,存在一个被重重困难包围的小岛,东门礁便是其中之一。 这片海上孤岛,几乎是大海中裸露的一颗牙,没有任何遮掩地承受着日晒雨淋。早期驻守此处的士兵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艰辛度日。 他们所搭建的简易木屋,在这里“家”这个字眼显得过于奢侈,它们的存在仅能算是为士兵们提供一点点遮风挡雨的简陋之处。 屋子里,屋顶漏着雨门窗不严,无法阻挡海风和雨水的侵扰,防潮更是奢望。淡水资源的稀缺使得收集雨水成了生存的关键,每一滴水都如同甘霖,价值连城。 物资的匮乏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同样考验着驻岛官兵,每当补给船驶来,便是他们最为期待的时刻,然而恶劣的气候和海况经常导致补给不能准时送达。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在这座孤岛上挣扎求生。 而除了生存问题,守礁战士们更要时刻保持警惕,保卫祖国的海疆。 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更是对他们意志力的极大考验。离乡背井,与世隔绝,面对无垠的大海,往往让人心生无助。 老兵们深有体会,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新兵,传承着不屈的守礁精神,维持着队伍的团结和战斗力。 在南沙群岛的其他岛礁上,条件同样艰苦。 自1988年起,海军驻扎南沙,在永暑礁、渚碧礁等岛礁,战士们甚至需要在水中执勤。 尽管后来建起了高脚屋,但由铁皮搭建的简陋住所,在湿热的气候中,犹如一个蒸汽炉。 1988年3月,南海的宁静被一场战役打破,赤瓜礁海战爆发,东门礁的守军与海军并肩战斗,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这场战役成为了南沙守礁官兵用生命谱写的悲壮乐章,并促进了对南海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如队长李大华等许多战士英勇牺牲,他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他们的英勇献身,也激励着后来者更加坚定地守卫南海的决心。 在赤瓜礁海战过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投入不断加大,开启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曾经荒凉的礁石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的海上要塞。 永暑礁,从一片不起眼的礁盘,已经扩展为一座拥有3.3公里长的飞机跑道、面积达到2.79平方公里的海上“机场”,能够起降各型飞机。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岛上绿意盎然,淡水资源充足,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渚碧礁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4.3平方公里的陆地、近400座建筑和3260米的跑道长度将其打造为南海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华阳岛,作为我国最南端有人驻守的岛礁,绿化率高达90%,犹如一颗青翠的绿宝石镶嵌在海面上。 其他如南薰岛、赤瓜岛、东门岛等岛屿,也从昔日的简陋面貌转变为拥有完善生活设施的基地,包括居住营房、港口设施、直升机停机坪和通讯装置等一应俱全。 东门岛,尽管面积仅有0.08平方公里,却被誉为“南海国门第一礁”,因其处于海空情势复杂的战略位置。 岛礁的建设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海上防卫实力,也为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通过这些岛礁的开发和保护得到了体现和维护。 南沙的守礁官兵,从当年的海水浸守到今天的现代化岛礁驻守,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蓝色疆域,展现了“爱国、奉献、拼搏、求实”的南沙精神。 老兵们的传奇故事,成为年轻一代的激励和启示。 尽管年轻一代未必亲历前辈们的艰苦岁月,但他们却继承了英勇无畏、忠诚于国的精神,在广阔南海中继续默默守卫着国家的海洋边界。南海,这片孕育着希望的海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守礁官兵的生活将日臻完善。而那些曾经的峥嵘岁月,将作为历史的见证,激励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 阅读:28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