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的,凭什么上交?”2023年,浙江渔民出海打渔,没想到却意外捞到了一批价值不菲的中华烟,兴奋不已的一名渔民迅速将这一发现拍成视频。就在他们梦想着一夜暴富之际,烟草部门却悄然找上了他们的大门。 (信源:极目新闻2023年4月1日《渔民发现海上漂浮着大量名牌香烟,边捞边喊“发财啦”,烟草部门介入》) 发财了!发财了! 伴随着略带沙哑的嘶吼,手机屏幕里,渔网里满是红色的中华香烟。 在风平浪静的海上,一则短视频如投石入湖,瞬间引起了波澜,迅速扩散至网络的各个角落,把几位温州渔民推至舆论的顶峰。 那一天,阳光在海面上打出斑驳的光斑,对渔民马亮而言,原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次出海。 可是,一片不寻常的红色漂浮物在海面上摇曳,打破了宁静,也改写了那一天的故事。 出于职业的敏感,他们决定驶近探个究竟。海洋的慷慨,偶尔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靠近一看,原来是一包包的“中华”牌香烟,悠悠荡荡于海面。数量众多,令人惊讶不已。 船上已经装了半筐,船板上也堆满了不少,海面上更多的香烟如同岛屿一般漂浮,一位渔民打开一包烟,发现烟支完好无损,没有一丝潮气。 接着,一个巨大的黑色箱子飘过,他们试图打捞,但箱子太大,最后只能任其远去,渔民们心中交织着激动、难以置信与些许失望。 “发财了!”有人情不自禁地喊道,这一幕被手机记录,并上传至网络。视频瞬间走红,点击量直线上升,评论区亦是热议如潮。 有人艳羡,有人质疑,有人戏谑,网络的狂潮由此引发。 这些海中漂流的“中华”烟,究竟是何来头?失落物?漂流物?或是传说中的非法走私?网民们的猜测五花八门。 不论其来源如何,法律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 捡拾物品应当归还失主。虽然这些香烟看似是海上的漂流物,但法律却规定应按拾得遗失物的法则来处理。 也就是说,渔民有义务妥善保管这些香烟,并尽力寻找失主或上交相关部门。 如果这些香烟真是走私货,那么问题就更为复杂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对于私自贩卖烟草和无证经营烟草的行为,都有明确的处罚措施。 即使不构成走私罪,海关也有权没收走私物品和非法所得,并可施以罚款。 私自出售更是不可能,那是彻头彻尾的非法经营,面临的将是罚款、没收甚至刑事责任,绝非儿戏。 哪怕这些香烟来源清白,想自己享用或馈赠他人也是不可以的,也不行。 没证运输烟草同样违法。 所以,无论怎么看,私吞这批香烟都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 在价值冲突的十字路口,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天平往往难以平衡。 时常,私欲的追求同社会的利益相碰撞,担当社会责任似乎又会触动个人利益的杠杆。 当这种困境摆在面前,如何找到两者间的和谐之道,成为一个深刻议题。 “暗中积蓄,悄然致富”的诱人低语,确实充满吸引力。对于那些渔民来说,内心的纠结肯定十分剧烈。 一边是触手可及的财富,一边是法律和道德的红线,这道难题确实棘手,网络之上众说纷纭,各有己见。 有人为渔民惋惜,认为他们错过了致富的机遇,如同放飞了紧握的鸭子;有人建议他们应该“悄悄地发财”,无需张扬视频;更有人坚持,无论如何,遵纪守法才是王道。 那些渔民最终选择了上缴查没的香烟,彰显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他们在诱惑的关头,走了正道,这种选择值得我们肯定。 在信息如潮水般涌动的今日,网络的影响力的确巨大。 渔民上传的视频飞速扩散,如同病毒入侵般将此事带入公众视野。网络的舆论,如同双刃剑一般。 它能监督违法行为,亦可将个体事件放大,引发不必要的风波。 渔民的行为在网上掀起了讨论的狂潮,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此事亦告诫我们,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 如何理智地使用网络,如何维护个人隐私,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中华烟事件”并非孤例,它揭示了在当代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法律与道德、现实与网络间的复杂互动。 面对不期而至的财富,我们的选择将体现道德的尺度。 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容侵犯。诚实守信、拾金不昧,既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应是现代公民的基本操守。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传播需谨慎,勿让冲动酿成悔恨。
“捡到的,凭什么上交?”2023年,浙江渔民出海打渔,没想到却意外捞到了一批价值
事友看过
2024-12-02 18:49:08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