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鬼子扫荡白洋淀时抓到一个八路,一个小孩怒气冲冲的冲向八路,鬼子赶紧抬枪大吼,小孩一遍说着“他之前打我”,一边和八路摔跤。鬼子看得正有意思,这俩人突然拔腿就跑! (信息来源:中国民兵1998-06-15——《“燕嘎子”传奇》) 一级战斗英雄,这五个字有多重?对燕秀峰来说,它承载了白洋淀芦苇荡里的风霜雨雪,也浓缩了抗战年代的烽火硝烟。 1944年,这个年轻的战士获此殊荣,背后是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是大义灭亲的痛苦抉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燕秀峰,揭开这位白洋淀少年英雄的传奇人生。 白洋淀,冀中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芦苇丛生,水道纵横。这片水域不仅滋养了世代居住于此的人民,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坚韧、勇敢、机智。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复杂的地理环境成为天然的屏障,为游击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孕育出一批抗日英雄。 燕秀峰,人们都叫他“燕嘎子”,就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在白洋淀边长大,童年时的顽皮和机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转化为对抗侵略者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故事,至今仍在白洋淀地区广为流传。接下来,我们将从他的成长经历、抗日行动以及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展现这位少年英雄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燕秀峰1924年出生在白洋淀一个叫后王约的小村庄。家境贫寒,很小就没了父母,只能跟着村里人一起生活。吃百家饭,穿百衲衣,风里来雨里去,日子过得磕磕绊绊。 但这片水域也赋予了他独特的童年: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都是家常便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自然成了他的游乐场,也磨练了他的意志。燕嘎子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机灵劲儿,鬼点子特别多。 村里有个地主,家里孩子养得白白胖胖,却飞扬跋扈。地主家种了很多果树,燕嘎子就带着小伙伴去摘果子,给吃不饱饭的孩子们解解馋。地主家的孩子不干了,污蔑燕嘎子偷东西。 燕嘎子也不示弱,跟对方吵了起来。他灵机一动,指着棵大树对地主家的孩子说:“你要是能爬上去,我就帮你找回‘丢’的东西。”地主家的孩子还真信了,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费劲巴拉地爬了上去。 结果,上得去下不来,急得在树上哇哇大哭。燕嘎子和小伙伴们在树下哈哈大笑,这事儿后来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日寇的铁蹄踏碎了白洋淀的宁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这一切,燕嘎子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渴望参军打鬼子,但年纪太小,八路军不肯收留。 直到1938年,机会来了。日军怀疑白洋淀里藏有八路军,对村子进行扫荡。他们把村民都赶到村口,逼问八路军的下落。村民们团结一致,守口如瓶。恼羞成怒的日军开始抓人,一个八路军战士小杜哥不幸被抓。 小杜哥只比燕嘎子大一岁,村民们都为他捏了把汗。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燕嘎子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怒气冲冲地跑到小杜哥面前,跟日军说小杜哥之前打过他,他要报仇。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搞懵了,端着枪看着燕嘎子。燕嘎子和小杜哥开始“扭打”起来,就像小孩子打架一样,你推我搡。日军看热闹不嫌事大,在一旁哈哈大笑。 突然,燕嘎子假装不敌,拔腿就跑,小杜哥紧随其后。两人钻进芦苇荡,消失得无影无踪。日军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派人去追,但白洋淀是燕嘎子的主场,哪里是他们能抓到的? 再说那“卖西瓜”的事件,燕嘎子在日军据点附近卖西瓜,一个伪军小队长过来买瓜。趁着对方不注意,燕嘎子掏出手枪,一枪结果了这个为非作歹的家伙,然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战争年代,亲情与革命信仰的冲突是残酷的考验。燕嘎子的舅舅,原本也是抗日队伍中的一员,却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叛变了。他的叛变导致许多同志牺牲,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组织上决定锄奸,抓住了燕嘎子的舅舅,并把处置权交给了燕嘎子。这对于燕嘎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革命大义和牺牲的战友,该如何抉择?这个难题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杀,是为战友报仇,是维护革命的正义;不杀,对不起牺牲的同志,也违背了自己的信仰。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燕嘎子最终选择了大义灭亲,亲手处决了自己的舅舅。这一枪,不仅带走了他的亲人,也带走了他的一部分灵魂。 燕嘎子在抗日战争中屡立奇功,他的机智和勇敢一次次帮助了战友,打击了敌人。 1944年,他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这是对他英勇战斗的肯定,也是对他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表彰。 燕秀峰的故事,是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的一个缩影。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1938年,鬼子扫荡白洋淀时抓到一个八路,一个小孩怒气冲冲的冲向八路,鬼子赶紧抬
奇谈社会
2024-12-01 23:53:51
0
阅读:1048
用户17xxx79
后来呢?
战神鲲鹏飞豹
小兵张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