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5000年,江南文明6000年还不止。 太湖平原上的人文历史,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分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诸文化三大阶段。 但在新石器时代之前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历史,距今已有万年左右;在苏州三山島考古遗址发掘到的石制品有5263件之多,有石制刮削器、尖狀器、锥、钻、砍砸器和雕刻器等;同时发掘到众多的动物化石,有狝猴、免、鼠、貉、熊、獾、鬣、狗、虎、豪猪、野猪、鹿、牛等。 说明当时太湖水域面积比现在小,三山岛与陆地连接着,江南先民们当时是以渔猎生产为主,通过沼泽树林来到了三山岛,发现有这么多的动物可供狩猎,便採用了岛上石块做成了各种原始石器,用这些石器对各种猎物捕杀切割食用而维持生存。 建国后,对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近百处的考古遗址挖掘,考古专家们根据太湖流域史前文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江南地区众多遗址遗物的研究分析归类,提出了对新石器时代江南文明三大文化发展期的理论,按照每个文化期最早考古发掘地命名原则,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诸文化命名。 马家浜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年到4000年,距今约7000年到6000年,延续千年之久。 崧泽文化,约为公元前3900年到3300年,距今约6000年到5300年,延续700年之久。 良渚文化,约为公元前3300年到2300年,距今约5300年到4300年,延续千年之久。 中华文明5000年的早期起点,是指炎帝和黄帝部落融洽开启了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时间点大概在江南文明的良诸文化期间。 如果按太湖平原进入马桥文化年代算起,上海的考古专家提出上海文明巳有6000年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上海也在太湖流域里,所以江南文明在6000年以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马家浜文化期,是江南文化之根,用嘉兴马家浜遗址命名。考古专家们对遗址出土的各种有机物用碳14检测法得出的年代: 对桐乡罗家角两个数据分别为距今6260年十或一130年及6400年十或一100年,属马家浜文化早期; 再如对吴县草鞋山两个数据分别为距今5620年十或一115年及5365年十或一105年,属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马家浜文化期,江南地区已普遍栽培了水稻,己经有了较多的猪、狗、水牛等饲养业;还吃龟、螺、鱼、核桃、青梅、菱角作辅佐食物。 发现陶器生产的生活用具和用野生葛纤维织出的斜纹布残留,还有缝衣的骨锥、骨针等。 住房用木柱架着,有残留的牆壁,房子南北7米、东西3米的大通间,用芦蓆、篾蓆、草束耒盖顶,施工用石锛、石凿等工具;这种聚落式房子有大有小,按氏族人多少而定。 人死后放在公共墓地上,用堆土掩盖,陪葬品一般用陶器,女性用玉玦、玉环、玉镯,有同性葬或兄弟姐妹合葬,分析当时为母系社会,死后按血缘关系合葬等等。 崧泽文化期,是江南古国开始时,用青浦崧泽遗址命名。张家港东山村是古国开始的遗址,有祭祀广埸、灰坑20座、房址一座、从17座分级墓葬显示死者的地位不同。 那肘水稻种植已很普遍,渔猎已退位为副;石器已讲究磨光钻孔,陶器功能更向实用发展,如蒸食用的陶炊具、出现了壶、瓶、觚等陶器,纹饰朴实美观成会精美的工艺品,而且在陶器上已出现了刻划符号,学术界认为这是一种原始文字。 墓葬以公共墓地为主,发现个别死者周围有板灰痕迹,可能当时用了木质葬具,随葬品中生产工具较多,如斧、锛、凿等,女性用颈饰璜、手镯、耳坠,个别死者口中还含玉琀。已出现男女合葬墓,既可看出男尊女卑现象出现,更看出母系社会已向父系社会过渡了。 良渚文化时期,是古国发展的第二阶段,用余姚良渚遗址命名。 良渚遗址不仅有相当4座古宫大小的古城,还有宫殿区、国家粮仓,古城内有水路、水门、码头等。 良诸文化时期遗址特多,苏州越城、吴具张陵山、吴江梅埝、、无锡仙蠡墩、嘉兴雀幕桥、上海马桥、武进寺墩、松江富林等。 农业生产有了更好发展,古井、水渠、水田畈等出现,还发现了成堆稻谷和稻米遗存。 耕地从石耜改用石犁;收割工具用长方、半月形石刀。 手工业除石器陶器外,还有竹编、絲蔴纺织、玉器加工等、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嵌玉漆杯。 良渚文化中玉器特多,几乎每个考古遗址都有,有的墓葬中有百件之多。玉器既可装饰,更是主人的身份地位。 最大的玉琮高达23厘米,有6.5公斤重,在琮的四个正面有8个神人与兽面的复合像,头戴羽毛冠,双手叉腰,下肢蹲踞,脚为三爪鸟足。 最大的玉壁直径有21厘米。还有玉钺、玉璜、玉镯、玉带钩、玉柱狀器、玉杖端饰、玉锥状饰、玉三叉形器等,有的玉钺上有精美的神徽鸟纹图。 发现遗址上竟有高出地面5到8米的大祭台。长有670米,宽有450米,这种巨形礼仪的建筑遗址说明地位很高的王国首领在使用。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社会从宗族聚落到古国,原来平等的原始社会已分化成有阶级层次的等级社会,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中华文明5000年,江南文明6000年还不止。 太湖平原上的人文历史,在史前新
欢乐开心老马
2024-11-29 03:12: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