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文学作品判断作者性格修养: 我举个例子,对比一下: 大部分人小时候没那么多学问,人不那么深沉,许多人事话语就直来直去。假设老师让写一篇《春天》的作文: 小孩们很可能开篇就“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树枝开始冒出嫩芽,农民伯伯田地里忙碌起来,…。”等,直接描写一幅春天景色。但是,如果稍深沉一点的小孩,把开篇“春天来了”,四个字去掉,“冰雪融化,树枝冒出绿芽”,就不是春天景色了? 差别只在这四个字,人的本性轻浮直露与沉实就可以看出来。甚至一生的成就或成绩,都可以分个高低,其实小时候就可以分出来,文章一读,就可以判断的。 当然,大部分小孩长大也都是普通人,只知跟着老师,照着书本学,并无独立之见,深厚内养。 所以,大部分孩子上小学,写的作文几乎都千篇一律,还以这《春天》为例,大部分孩子都会,“泥土酥软,青草发芽,鸭子欢快的在河里戏水。” 但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写作内容,超出了课本范畴,又没家长教,这个人就起码说很有主见定性了。如果这孩子《春天》是这样写的:“太阳透过教室窗户的玻璃,照得人暖洋洋的直犯困,又怕老师发现我不认真学习,勉强撑起脑袋,环顾四周,才发现同学们几乎都摘了棉帽子。才觉得,春天真的来了。”这个孩子就不一般了。因为他有独立主见,且并不直露。 如果这个孩子的《春天》是这样写的: “下课了,操场上的同学们像河里的鹅鸭那样欢闹,回到家中,我想提醒父母准备过清明节吊秋千的绳子,父母却商量种地的事,无暇顾及我。写完作业,太阳还未下山,我跑到外面,却见不远处一个个风筝,乘着暖风,载着阳光,在天上飞。我也仿佛被风筝扯到了天上,看了一会儿,心想:“还是回家早早休息吧,别明天早晨又犯春困,上学再迟到了!”” 这个孩子,就不但天性有涵养,而且胸襟阔大,而且有担当了。 为什么?因为他的比喻呈现的姿态,是一种俯瞰众生的气度,也想玩,但是,还知春困容易早晨起不来,上学易迟到。他眼里的风筝,也有内涵。不直提春天,但把春意,春景都写出来了。 这个孩子如果能这样写,就可断定,将来与普通人不同。 当然,如果有伟大人物,类似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那也要观其才干,量其德蓄。但我没那水平,编不出那样文章。 而且虽然我现在这样编写几篇《春天》文章,并不代表我不一般,因为我现在已经是大人了,文学知识阅读量,人性沉淀,社会经验,已不是小孩子可比的。我能编出来很正常,小孩编出来就要另眼相看。我编这几篇《春天》,只是想让读者真正了解中国文学的修养,体悟一下文学作品的差异与人性修养的一致性。 但是,虽然是小学生文章,但我想许多作家并不了解中国文学,甚至包括一些诺奖作家。 讲完小孩咱们再比成人文学作品。同样以《春天》为例,假设写一首诗。 有人可能就直来直去, “春天是原野里的花,是蜂儿的牧场蝴蝶的家。 春天是池塘里的暖,鱼儿的飞跃,鹅鸭的欢。” 如果这样写,与小孩子时代,“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柳梢吐绿,”的作文有什么分别?只是变了花的形容修饰,仍然是直白吐露,人性的涵养有进步么?那怕把这篇《春天》改成古诗形式,这样写:“鹅鸭嬉春水,蜂蝶庆春归。一片春花闹,陌上迟归人。” 也是浅直。虽然“陌上迟归人。”这句有点意远。但总体看是浅直。让我编我还编不那么浅直。 如果写 “鱼跃春水暖,鸭潜出水欢,七八招摇蝶,岸花红黄间。” 更是浅直。 但如果这样写, “牧童的笛声,吹绽了山花。 风中的彩蝶,暖遍了天涯。 踏青的人儿,缓缓归来。 柔软的猫儿,如脚下的酥泥,偎蹭着我的脚踝,大概是没约到那个他。” 可能就稍深沉一点,不那么直露了。 改成古诗: 牧笛响花丛,暖风送蝶归。 情吹天涯远,平生依偎谁! 一枝寥寄春意去,且对镜台细妆鬓。 我今原上归来迟,只因陌头踏青人。 虽然直写春意,但意气已含平生劝惜青春了。 这样就能深沉一点。 可见深不深沉,并不在于修辞的直不直吐,而在于意气的深不深,意气深用词直露点也没事。如同巨澜不能掀海底一样。 有些人喜欢用典,有人爱拽生辟知识,同样写《春天》,他可能写成这样: “斗柄复东指,葭管响太簇。 巨冰不敢踏,恐已竖纹丝。” 为什么这样写?炫耀他有知识,学问深。 其实,学识广博不代表学养深。这种人如小学生炫耀刚学的英语单词没什么区别。 中国人学文学的目的是什么,最基本的是表达,深一点就是通过文学涵养自性了。人有没有不但小学生作文能看出来,诗词能看出来,小说,散文,什么文学形式都能看出来。 最简单的《春天》作文, “啊!春天来了!青草发芽。”与“青草发芽,啊!春天来了!”语气份量有差异,人的性格修养就有差异。 有人可能天性豪放,让他写《春天》可能会: “万物复生发,大河巨冰裂, 一声春雷震,深山起龙蛇。” 但豪放或婉约,并不代表修养。(限字了,以后再说吧!)
怎样通过文学作品判断作者性格修养: 我举个例子,对比一下: 大部分人小时候没那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11-26 14:59: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