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青春洋溢的李兰娟院士,站着在医科大学门口,带着包,留下了这张珍贵的老

牧童的娱论 2024-11-26 12:40:22

1970年,青春洋溢的李兰娟院士,站着在医科大学门口,带着包,留下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那一年她才23岁。 信源:人民日报 当时的李兰娟可能不会想到自己能来到这座高等学府学习,因为就在不久前她还是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乡村医生,与其他大多数乡村医生并无太多不同,只是在当地有一点小名气。 1966年李兰娟高中毕业,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成为一名收入稳定的教师,另一个则是放弃教师的稳定生活,选择不可预知的从医之路。 那么李兰娟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李兰娟最终选择从医,因为她想到了自己长年患眼疾的父亲和缺医少药的父老乡亲。 从此,李兰娟开始跟着老医生出诊,学习医学知识,白天看完病人,晚上回到住处也是继续翻看各种医学书籍,每天都熬到深夜才睡。 短短几年中,李兰娟不仅精通了基本的诊疗技术,还学会了简单的制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她也成了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 1970年,扎根基层多年、医术精湛的李兰娟收到了浙江医科大学发来的入学通知,原来家乡医院的领导看她有学医的天赋,又能吃苦耐劳,因此推荐她到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听到这个消息后,李兰娟既高兴又震惊,因为她家实在太穷了。 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因父亲常年患有眼疾,全家老小都靠母亲一人养活,而母亲平时只能卖一些山货养家糊口,这导致家里的生活异常困顿。 从小在贫困家庭长大的李兰娟非常懂事,看着母亲如此辛苦,除了尽量帮母亲干活养家之外,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文化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念完小学之后,13岁的李兰娟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当时绍兴市最好的初中——绍兴一中。 那一年是1960年,很快国家就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本来就很困难,这下连基本的生计都成了问题,更不要说供李兰娟读书了。 于是,母亲只能哭着跟她说明家里的情况,并让她从学校退学,李兰娟虽然非常不舍,但最终也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告。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找到了她并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原来李兰娟的班主任听说她要退学的事情后心急如焚,这么优秀的一颗好苗子怎么能就这么埋没了。 于是班主任找到了李兰娟家苦口婆心地劝她母亲,并承诺自己和学校会尽可能地给予李兰娟帮助和支持,让她顺利完成学业。 就这样李兰娟又回到了学校,三年之后李兰娟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杭州一中,但学校太远各种费用加起来很高,于是李兰娟打算放弃,找一个近点的高中读书。 原来的那位班主任听说后又跑到她家里跟她分析利弊,并帮助她申请奖学金。 最后李兰娟才终于到杭州一中学习,高中毕业后她选择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没想到如今时来运转她也能够去上大学了。 大学期间,李兰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解决了很多之前一直困扰着自己的医学难题。 毕业后,她选择留校工作,并于当年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此后,李兰娟开始接触并诊治各种传染病患者,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扎实的医学知识赢得了患者和同事的信赖。 在进入传染病学领域后,李兰娟接触到了很多重型肝炎患者,由于当时国内对这种病的诊治经验非常有限,因此很多患者发病后深受折磨且大多治愈无望。 这种现状让李兰娟非常难过,不久后她决定研究人工肝以解决这个医学难题。 但在当时资金不足、设备短缺的情况下,要研究人工肝可谓是难如登天,但李兰娟从来就是迎难而上的人。 面对同事和领导的劝说,她不为所动自己带着愿意研究这个课题的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 功夫不有心人,1992年初第一台人工肝设备研制成功,从此重型肝炎不再成为不治之症。 2020年,新冠爆发后已经是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依然作为传染病专家坚守在第一线,挽救了无数急症患者的生命。 李兰娟院士不畏艰苦、勇于开拓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她高尚的医者情怀和品行也让很多人非常敬佩,是现代医学工作者永远的楷模!

0 阅读:145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1

用户10xxx61

4
2024-11-28 08:50

我们应该追的星!!!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