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带娃,情非得已?”——宝妈深谈两大顾虑,引人共鸣 你是否也在思考,家中的小宝贝是由谁在细心照料呢? 前几日,我家奶奶外出遛娃归来,提及小区内带娃的主力军大多是姥姥,奶奶的身影则相对较少。 晚间与妻子闲聊此事,她推测,或许是因为母亲(姥姥)在育儿上更为默契,使用起来更为顺手。 回想起花花(宝宝的小名)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几乎都是由妻子亲自照料。那时,妻子对奶奶烹饪的饭菜不太适应,丈母娘(妻子的母亲)便火速前来支援,一直陪伴到花花满周岁才返回自己的家。 然而,我明显感受到,丈母娘在我们家时总是显得有些拘谨。比如,外出买菜前会打电话询问我们的口味;为孩子洗衣时,也会仔细询问该使用哪款洗衣液。 她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但我们仍能感觉到她在这个小家之外的一丝疏离感。 我曾浏览过中国新闻网发起的一项家庭带娃调查,数据显示,43.9%的家庭由姥姥负责带娃,而奶奶带娃的比例仅为14.7%。 结合我家的实际情况和小区内的观察,这组数据颇为贴近现实。 站在男性的角度,婆媳矛盾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难以避免的话题。两代人共同育儿,难免会有观念上的碰撞。但如果前来帮忙的是自己的母亲,妻子自然会少些挑剔。 为何姥姥带娃的家庭更多?深入思考后,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 一方面,姥姥心疼女儿。 在很多家庭中,爷爷奶奶其实也有能力帮忙带娃。比如我家,父母退休后一直期待着孙子的到来。 但妻子生完孩子后,由于身份的转变和育儿的琐碎,她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公公婆婆毕竟是外人,育儿理念上难免会有分歧,再加上饮食习惯的不同,我果断决定请丈母娘前来帮忙。 丈母娘的到来,确实让妻子的情绪逐渐好转。特别是月子里那段时间,她每天为妻子准备五顿饭,有时我下班晚了,还负责哄睡孩子,真是辛苦她了。 后来与丈母娘交谈时,她表示其实可以出钱请保姆来照顾我们,但女儿生孩子这么重要的事,她实在不放心交给别人,所以决定亲自来帮忙。 另一方面,宝妈更希望亲妈帮忙。 在妻子生产前,我们就曾讨论过谁带娃的问题。 妻子当时就表示,孩子太小的时候,还是希望自己的母亲过来帮忙。特别是月子里,如果有伤口需要护理,让婆婆伺候会有些尴尬,而自己的母亲则无所谓。 花花出生后,妻子因侧切需要经常喷药,幸好丈母娘在身边,否则奶奶可能会感到尴尬。 那段时间,妻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发脾气,不仅找我茬,还和丈母娘吵了几次。但丈母娘从不惯着她,有血脉相连的亲情在,妻子也能很快冷静下来。如果换成奶奶,可能早就埋下矛盾的种子了。 从个人体验来说,我非常感谢丈母娘在孩子小时候的帮忙。她的付出,无形中为我们的小家减少了很多矛盾! 然而,当花花上幼儿园后,妻子曾表示,如果再要二胎,她就不想让丈母娘过来帮忙了。 原来,她也感受到了丈母娘在我们家的拘谨。她红着眼睛说:“看到妈妈努力帮忙,又小心翼翼的样子,有点心疼。” 宝妈建议:尽量避免让姥姥带娃 与妻子聊完带娃问题后,我又询问了公司的一些女同事,她们竟然都表示:如果有条件,还是不要让姥姥来帮忙带娃了。 她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姥姥带娃,有苦难言。 我曾看过一部名为《妈妈的妈妈》的公益短片,讲述了一个姥姥为了支持女儿的工作,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帮女儿照顾外孙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像极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家庭。老人拼尽全力为小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心地带外孙女,但两代人之间的育儿理念差异,仍然让母女俩矛盾不断。 女儿嫌弃妈妈思想老旧,带孩子完全靠经验,不讲究科学。而妈妈则不明白,她带外孙用的都是带大女儿的宝贵经验,怎么就不行了呢? 最终,满腹委屈的姥姥只能一边默默哭泣,一边埋怨自己没用。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她收拾好行李准备回老家。 临走时,她还不放心女儿和外孙女,给她们包了满满一桌的水饺。这份沉甸甸的爱,让人泪目。 现在想想丈母娘过来帮忙的那段时间,也一定有很多委屈无处诉说。 二是姥姥带娃,心里压力大。 同事们不想让姥姥帮忙带娃的另一个原因是,姥姥来带娃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传统观念中,外孙跟着爷爷姓,姥姥、姥爷对孩子而言就是“外人”,孩子自然应该由爷爷奶奶带。 虽然大部分家庭已经摒弃了这样的想法,但仍然有一些姥姥姥爷觉得自己是外人。就像我家丈母娘,即便接受过教育、有着不错的工作,但在女婿家还是会感到拘谨。 有次丈母娘带花花出去玩,不小心把腿磕破了。后来花花和奶奶视频时说起了这事,丈母娘立马接话说“是我的问题,没看好孩子。” 其实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磕着碰着是难免的。但在爷爷奶奶面前,姥姥还是会觉得没帮人家带好孩子。 代入思考一下,我突然就理解了女同事们为什么不愿意让姥姥来带娃了。 姥姥们总是希望女儿在婆家过得好,自己受点委屈也没关系。所以,我们要向所有带娃的姥姥们致敬,说声“辛苦了”!
“姥姥带娃,情非得已?”——宝妈深谈两大顾虑,引人共鸣 你是否也在思考,家中的
山里记食美
2024-11-25 16:51:45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