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02年南京城硝烟弥漫的背景下,一场权力的剧变悄然上演。新登基的明成祖朱棣,决心肃清建文帝旧臣,整个京城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中。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位户部侍郎夏原吉,却以惊人的冷静与责任,提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请求。
面对朱棣冷峻的目光和即将落下的斩杀命令,夏原吉并未颤抖,反而镇定地开口:“臣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恳请陛下容臣三日,将户部账目整理清楚,否则国库账目一乱,百姓受害。” 这番话,让朱棣微微一愣,他从未见过有人在生死关头还心系国家财政。
正是这份从容与责任,让朱棣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屠刀,给了夏原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而夏原吉,也并未辜负这份信任。在短短三天里,他几乎不眠不休,整理出了因“靖难之役”导致的财政损失,并提出了解决之策。
三天后,当朱棣审阅账簿时,眉头渐渐舒展,言语中多了一分赞许。他意识到,夏原吉不仅有能力,更有赤诚之心。杀了他,或许能震慑旧臣,但留下他,却能稳固江山。于是,朱棣做出了决定,任命夏原吉为户部尚书。
上任后的夏原吉迅速施展才华,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财政改革。他裁减冗员、均平赋役、整顿盐税,使财政状况快速恢复,为国家后续的繁荣打下了基础。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那三日生死账的执着与责任。
然而,夏原吉的贡献远不止于此。永乐元年,浙西地区水患严重,他亲赴灾区,实地考察后提出疏浚吴淞江、修建蓄水大坝的计划。这项工程历时三年完工,彻底改善了太湖流域的水患问题,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生。他的治水安民之举,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两年后,浙西又遭遇大旱,夏原吉再次挺身而出。他发放粮食、耕牛,提出免除灾区赋税的建议,为灾民重建生产提供了保障。他的决策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也让朝廷的威信大幅提升。
然而,夏原吉并非事事顺遂。永乐十九年,朱棣计划大举远征蒙古,夏原吉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极力反对。他指出国库空虚、百姓难以承受,大军北征只会劳民伤财。虽然朱棣最终未听劝谏,但在北征无功而返后,他想起夏原吉的话,不禁感叹:“他确实是为国着想的人。”
从生死一线到国家栋梁,夏原吉用行动书写了什么叫忠诚与智慧。他不仅挽救了自己的性命,更以卓越的才能稳固了一个国家。他的故事告诉后人,真正的忠臣不仅能“活着”,还能为百姓、为国家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三天的请求,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明初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