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末,正是农村吃大锅饭物质经济极度匮乏时期,我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三祝乡一个小山村,上面有三个哥哥,父亲读过几年书在乡信用社上班,母亲怕养不活在我出生9天时就被送了人。我的养父母这边有四个姐姐,没有男孩就抱养我,养父母为人非常仁慈,对我很溺爱,用米汤一口一口地把我喂养大。尽管从小娇生惯养,但在幼时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贫穷和饥饿,由于长年劳累,父亲就得了严重腰肌劳损,那时农村没钱看病,小病小痛都是忍着拖着,经常佝着腰弓着背干农活,痛苦异常。八十年代初,家里翻盖房子,晴天在村里窑场做活,雨天就要到三四十里外天柱山买木料,天没亮就出门,穿着用轮胎皮做的鞋子,一人扛着百十斤的木材很晚才回来,母亲不放心,经常叫我们到村口等着,有一次三姐去接,在路上走岔了,傍晚时疲惫的父亲回家听说后立即放下木料去寻找,找到时姐姐哭得很伤心,此后父亲再也不让我们接了。由于长年劳累身体透支,我当兵时父亲就病倒了,休假归队时父亲总要强打着精神坚持送到村口,拄着棍子费力地坐在地埂上看着我远去。结婚那年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享受半点福,“子欲养而亲不在”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少时,吃饱饭都是一种奢望,有一次邻居家煨猪大肠,浓浓的香味太诱人了,我对姐姐说,什么时候我们家也能吃上一次啊!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打一篮子猪草,要么到田里捞一瓢螺蛳喂鸭,晚上在油灯下看书写作业母亲还为煤油钱唠叨,真正生活条件改善,要到分田到户90年代。
60年代末,正是农村吃大锅饭物质经济极度匮乏时期,我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三祝乡一个
新安西叮叮
2024-11-24 09:55:34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