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ATriptoGusu 作曲:江先渭,竹笛演奏:丁恩师,协奏:

叶生游 2024-11-20 10:48:53

《姑苏行》A Trip to Gusu 作曲:江先渭,竹笛演奏:丁恩师,协奏:海口广电乐团,指挥:乔万钧,手机随录:叶成彪。2024年11月18日晚上,三沙海洋文学月·诗颂南海交响音乐会,海口广播电视台1号演播厅,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中沙路15号。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渭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竹笛经典名曲。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江苏省苏州市)之意,全曲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乐曲之一。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江苏省苏州市)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苏州园林之前的美妙遐想,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整个引子由宁静--激动--宁静。旋律多采用长线条,长音短音错错落落快慢有序。好似来到园林门前,由外向内眺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喷泉在晨雾之中依稀可见,朦胧神秘中格外富有诗意,通过富有诗意的景色描绘刻画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接着是呈示部A段开始,抒情优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游人进入园林后边走边看,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一至第15小节(a段)着重描写了乐曲的主题“行”。行板应稍慢一些,此段音调由昆曲的一个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来。 ​《姑苏行》A Trip to Gusu 是江先渭先生在1962年创作的,渲染出如画般秀丽的苏州园林美景。 中国人越是在苦难的时候越不会被打垮,也越是需要乐观精神。江先渭先生穷苦人出生,苦难的经历告诉他,必须坚强、乐观面对新生活。同时,他对新生的中国充满希望。正是这样的情怀催生了这首乐曲。 最后部份为呈示部A主题的再现,速度比A部更趋舒缓,形象地表现了夕阳西下,人们游园离开时依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景。几个同音"do"的打音运用,极富感染力,在更加放慢的微音“sol”上延长后作了一个长长的回味,停顿,最后落在主音“do”的长音上,在“do”长音的后半段虚指颤音渐弱,再渐弱至消失,生动地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把游人荡漾在心里的美好思绪带向广阔的远方。 ​《姑苏行》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昆曲音乐,曲式为“慢(A)——快(B)——慢(A1)”加引子组成的三段体结构。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 江先渭,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山东省威海市)。 1960年代江先渭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并因此而享誉笛坛。 ​手机像素不高,字幕来凑。我是用百度百科《姑苏行》里摘选我想要的文字及介绍复制粘贴,尽量能够跟上音乐的节奏。我小学时(海口市第一小学,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博爱南路)几乎没有音乐老师,我的音乐课多数勉强及格。我现在还是看不懂简谱、五线谱。我只是期望能够在配字幕,多听几遍之中能够懂得其中的韵律。 手机像素低,站得远,没带三脚架,随着演奏者的节奏,我也跟着用手机抖动,就更加不好对焦了。 ​2024年11月 19日,网络搜索《姑苏行》,简要学习乐理知识。

0 阅读:0
叶生游

叶生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