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善若水”,帛书是“上善治水”,其实你要理解为“上善若治水”也是可以的。 因为水也不光是沉静涓流,也有泛滥成灾之时。狂暴之水,毁堤坝、冲农田,淹死人畜无数,你说“上善”就有点不靠谱了。而“若治水”,“治”可以理解为形容词,也就是“只说水沉静涓流的一面”。 老子《道德经》帛书原文: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我的看法: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取帛书的“有静”可以,通行本的“不争”,其实也是“清静”之意。后文中“清静为天下正”,只有“清静”才能使天下万物维持在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 最后的“夫唯不静,故无尤”,应该是通假“争”字,“夫唯不争,故无尤”才通顺。 其实“清静”就是“无为”,水利万物,好似做了很多,其实还是“无为”,明明无为,但人们看到的是“无不为”,这就是水似道的特性“无为无不为”。 另外,我看了网上、书上很多人的注解,发现大部分人解读时,都有个核心的问题:不懂“无为”。 大多认为“无为”是“不能为,不敢为,不可为”,执着在“不为”上。 但是,“无为”不是“不为”,而恰恰是“无不为”。 “无为”到底是什么?老子所说的“圣人治国、平天下”到底是不是什么都不做,只让百姓自己发展呢?显然不是的。如果这样就可以,那“无政府主义”早就可以实现世界统一了。[捂脸] 那圣人无为,到底要做什么?以什么标准去做,才是无为? 这个真的不是玄学,这个真的必须悟道才能清楚明白。 这个无为,本来就是道的特性,只有悟道才能体会。 而不是从一些现象上捕风捉影可得。 上古之圣人也会干很多事,但是他干的再多,甚至无所不为,也还是无为。 你弄明白圣人的“无为”,才能知道为何“以清静为天下正”,才能知道为何圣人要行那“六善、七善”,而不是具有那些“善”,而是需要“行这些善”,去护持“天下正”。 闲聊道德经 道德经里的不争 我在岛屿读书
关于“上善若水”,帛书是“上善治水”,其实你要理解为“上善若治水”也是可以的。
傲蕾看文
2024-11-17 10:34:10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