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佛解老”这事说一下啊 纯吵架是无意义的行为,如庄子所说:任何争端都要找到

傲蕾看文 2024-11-15 15:15:43

关于“以佛解老”这事说一下啊 纯吵架是无意义的行为,如庄子所说:任何争端都要找到“道枢”,是非是个环,但都有“环中”,也就是分歧的根源,然后再找到一分为二这种分裂的原因。 佛、道,作为两种思想,研究的主题和方式不同,但研究的主体却是一样的。都是“这个世界”。 认识、研究“这个世界”,必然有“认知的人”和被认识的“世界”,主体和客体,观察者和被观察者。 老子一脉,主要以本体论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路子去说。 而佛陀主要以“方法论”去说,也就是如何去“见到”这个世界的实相。 老子和佛陀的论述方式、研究方法不同,形成了两种思想流派。但,研究的对象其实是相同的。 之所以,不论老子还是佛陀,在说明中总是不能“精确表达”,是因为“道”本身就是一切,一切皆在道中无道外,“观察者”本身也是“被观察的一部分”,也就是“想观画的人,本身就是画中人”,本就是“一”,分成主体、客体压根儿就是妄想。 所以,才有佛陀深入研究如何才能“观”到“这个一切的实相”,这个方法论也就是修道法门,佛家认为这个非常重要,掌握了正法,自然能“观”到实相。 而老子在《道德经》也说了一些方法论,但非常概括,“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 这就是在说:你只有“成为它”,才能真正“观”它。 这就是“观”与“看”的不同,“观”是没有“二”的,是“不二”的。 佛家中有大量内容是否定掉你“看”到的“幻影”,以及否定你错误的“看世界”的方法,然后怎么样才能练成“正确观世界”的方法。 所以,你看到的道家是在重点阐述“对道的观感”,而佛家主要告诉你的是“怎么才能去观”。 侧重点不同,所以论述中就有异有同,这很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道家很多大德、祖师,也会采用佛教的法门去修心,因为大德很清楚佛、道两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这个世界”。 佛教 儒释道 开悟明己心 道德经 我在岛屿读书

0 阅读:0
傲蕾看文

傲蕾看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