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最后一次长时间会见政治局委员,嘱托令人泪目。
1927年,毛泽东当选为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原本可以留在中央工作,但他毅然决定回到农村,结交当地“绿林朋友”,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发动农民力量,寻求更广泛的支持。 毛泽东对这些啸傲山林、锄强扶弱的绿林英雄素来十分敬重。他认为,富有正义感的农民武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些旧式武装可以被改造为无产阶级的铁军劲旅,为革命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以团结、信任的态度成功改造了袁文才和王佐两位“山大王”。他们原本是井冈山一带的绿林豪杰,凭借山林之利自成一方势力,但在毛泽东的真诚和策略感召下,二人逐渐成为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并在各方面协助毛泽东创建并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实践中学会了绿林的游击战术,灵活运用于实际战斗中,成功挫败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和进攻。 1965年,毛泽东重返井冈山,缅怀昔日并肩作战的旧友袁文才和王佐,亲自接见了二位“山大王”的遗孀,称赞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举国上下陷入悲恸。在这个哀悼的日子里,人们的思绪不禁回溯到一年多前的1975年5月,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那时的毛主席虽然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仍然念兹在兹。5月3日深夜,他不顾自身病痛,坚持召集中央政治局委员到中南海游泳池旁的住处开会。这是毛主席从杭州回京后,时隔近一年第一次与政治局委员们面对面长谈。 会议定于晚上10点45分开始。住处内灯火通明,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一旁的茶几上摆放着会议文件。毛主席躺在藤椅上,双目微阖,陷入沉思。尽管身体虚弱,但思考问题时,他依然像过去一样全神贯注。 除周总理外,叶剑英、邓小平、陈锡联、纪登奎、吴德、陈永贵、吴桂贤、苏振华、谢静宜等政治局委员也都先后到场。他们或是毛主席的老部下,或是跟随毛主席多年的亲密战友,还有一些是党内新生力量的代表。每一位到场的委员,都怀着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准时赶到,静候会议开始。 会议开始后,毛主席先就党和国家工作的方针政策发表讲话。尽管身体欠佳,但他的思路依然清晰,语气坚定。讲话中,他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政治局委员们专注聆听,不时低头记录要点。 讲话结束后,毛主席与每一位政治局委员都握手话别,既是寒暄问候,更是殷殷嘱托。英雄迟暮,华发苍苍,但革命理想和信念永远不灭。
中秋节,对毛泽东而言,有着特别的情感和记忆。“二十八画生”征友的故事众人皆知,而他所结交的“半个朋友”——李立三,正是在中秋节这天结识的。 1916年中秋节,李立三在长沙南城门看到征友启事后,拘谨地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见面。初见毛泽东时,李立三觉得他有些“怪”,因此并未同他交谈,只是远远地观察了一番。 多年后,毛泽东闲谈起这段往事,说道:“原来是你呀!当时我跟你讲话,你没回应。”毛泽东又笑道:“那次征友活动,我只结交了3个朋友,加上你就算3个半吧!当时我们未曾对话,就算半个朋友吧!”也许毛泽东早已淡忘了这段相识的中秋往事,而李立三却将这年的中秋记了一辈子。 毛泽东的火车专列,事实上成了他的“流动办公室”。人们称赞专列为“流动的中南海”。沿铁路而行,毛泽东可以随时停车,在现场与地方干部开会办公,还能直接接触基层干部、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求。专列的独特优势还体现在对外交流上,许多外国客人曾到访毛主席的专列,体验这别开生面的会见方式。 谈到专列的便捷,毛泽东曾幽默地说:“坐火车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停下来,找个支线停稳了,可以下车走走,或者和当地领导聊聊天。”这份自由自在的态度,令专列不仅成为一处办公之地,更是一种随性、亲民的象征。 据铁道部资料,从1949年3月25日乘火车“进京赶考”开始,到1975年4月14日最后一次从南方回到北京,毛泽东26年间乘坐中国铁路专列共计72次,在专列上工作、生活了2148天,累计时间达到6年10个月零21天,总行程达344万公里。专列陪伴着毛泽东走过了许多重要时刻,为他与全国各地人民和干部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毛泽东的专列之旅,既是工作,也是生活。他在路途上处理政务、体察民情,践行他始终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这些年,专列沿途的每一站,见证了他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也留下了他致力于中国发展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