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为什么“春”、“秋两字出现的频率超过了“冬”、“夏”? 我国有一部史书叫做

第一人称讲地理 2024-11-12 13:20:28

在我国为什么“春”、“秋两字出现的频率超过了“冬”、“夏”? 我国有一部史书叫做《春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甚至也可以指代尊贵的人的年龄,比如说皇帝“春秋几何”等,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则四季却不分明。在我国华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结夏;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远没有我国鲜明。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的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专利。 其二,为什么用的是春秋而不是冬夏呢? 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宁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们怎么能知道何为夏?何为冬?但是这些地方却大都都有春有秋,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 其三,用春秋代替一年、年月、年代、历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 其四,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北方冬季,南方夏季长,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结夏,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所以这种气候特点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春秋之季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因此春秋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

0 阅读:2
第一人称讲地理

第一人称讲地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