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万条评论,摘录批判的声音,来自网友:不要把婚内

明寿的趣事 2024-11-11 11:33:51

《廊桥遗梦》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万条评论,摘录批判的声音,来自网友:不要把婚内出轨演绎得如此冠冕堂皇,家庭主妇出轨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道德认知里都是与高尚的品质相违背,出轨和真爱绝对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出轨是欺骗和背叛,是对真爱的亵渎,真爱是忠诚是忠贞,真爱是责任,真爱更是永恒。我们把水性扬花可以定义为是品格上的缺陷,而见异思迁则更是缺乏自律修养的表现。我们会不吝词汇地赞美爱情,但我们一定更应该毫不犹豫地批判出轨。思想和道德是法律之外的准绳,高尚的品格才是做人的根本。 而赞美的声音源于真爱。用男主人公的一句话:“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确实如此,男主自从遇见女主,余生再也没有兴趣与另一个女人发生交集,直到死后,委托律师把他所有的遗物交到女主手上。真爱难寻,遇见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即使不道德,但也不能否认真爱的存在,这些遗物大概是最好的证明。 批判与赞美的声音都没有错,只是这世间的事落入任何一个人的眼中,站得立场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每一个声音也是看完之后最真实的心理反应。 《廊桥遗梦》原著小说我看过,电影也刷过。个人感觉电影中的前半部分实在没有小说好看,甚至于让一般人会产生反感,因为很多源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有家的女主表现出来好像是在勾引男主。而小说则不一样,小说中两个中年人的一见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细腻而准确。 文字的细腻与准确演技再高的人也无法触及,何况这种家庭主妇在丈夫与孩子外出时发生在家里的一段婚外情。每一个传统且有道德底线的人都是难以接受,哪怕演绎的是一生一世的真爱。 而文字则不同,作者准确而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运用那种命中注定的东西来阐述,比如男主一生的奔波行走在路上,奔赴廊桥而来,是命运的齿轮推着他,让他遇见女主。而表达女主遇见真爱时,心中难以抑制的慌乱,以及言不由衷的话语,自己怎么会对一个问路的人轻而易举说出我可以带你去。甚至于描写女主看着男主手臂上的绒毛,都会有着难以抑制的情绪。女人的眼袋眼尾纹以及丰腴的身材,男人的皱纹与满头的银发依然挡不住真爱降临时,两个中年人的冲动与激情。 电影的后半部分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时间的拉长,见证了真爱,是因为两个人用后半生在心里的坚守,谁也难以忘记世界的另一角落还有爱人的存在,谁也难以忘记一生中那短短的四天,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激情,而是影响了他们的后半生还有延续一生的爱。 如果把爱和死亡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爱会让人接受。剧中女主的儿子不理解母亲遗嘱要火化,还要把骨灰撒在廊桥之下,父亲与母亲的合葬墓早已买好。当他知道男主的骨灰已经洒在廊桥之下,也逐渐理解了母亲。 当儿子站在廊桥上,打开母亲的骨灰,扬洒在空气中,风中,骨灰如烟如尘,由浓至淡,飘散开来,落入尘埃。女主把生命给了家庭和孩子,把灵魂留给爱人。此刻,我们唯有尊重人性,尊重爱情。谁还会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与绑架这无声无息的一把灰,一缕烟。 #情感# 我是椛尘埃,遇见文字遇见你

0 阅读:0
明寿的趣事

明寿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