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李肇星去探望离休的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随口叫了一声"钱副总理"。谁知钱其

奇谈社会 2024-11-09 23:58:18

一次,李肇星去探望离休的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随口叫了一声"钱副总理"。谁知钱其琛却笑着回击:"怎么几个月不见,你中文水平下降这么快,四个字错了三个。"这句幽默话背后,藏着两位外交家的深厚情谊和智慧。 (信息来源:李肇星:钱其琛为什么批评我)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两位外交家之间的亲密关系,更折射出他们对外交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钱其琛和李肇星,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外交史上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钱其琛,这位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加入革命队伍的老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较早参与外交工作的优秀人才之一。他的外交生涯始于1954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使馆的秘书。从共青团中央到外交战线,钱其琛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决心,跨专业建设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李肇星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外交部工作的。当时,正值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关键时刻,而钱其琛恰好成为了我国外交部的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两位外交家的人生轨迹开始交织。 1982年3月26日,钱其琛首次以新闻发言人身份亮相,就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的世界局势发表了中方对中苏关系的态度声明。而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发布会上,负责翻译工作的正是李肇星。这次合作,仿佛是一次预演,预示着他们日后在外交舞台上的精彩表现。 随着时间推移,李肇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1983年,他被派往莱索托担任临时代办,负责筹建中国大使馆。虽然有人为他惋惜,认为再次被派往条件艰苦的非洲是种不公平,但李肇星却怀着激动的心情接受了这个挑战。他深信,正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真正锻炼一个人的能力。 钱其琛作为李肇星的前辈和上级,在他赴任前特意找他谈话。然而,钱其琛的嘱托却出人意料地简单:"去那儿挺好,和全馆同志一块儿吃饱饭,好好干,没问题!"这短短一句话,包含了对李肇星的信任和期望,也体现了钱其琛务实的工作作风。 李肇星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在莱索托的两年里,他成功巩固了中莱两国的友好关系。回国后,他接过了钱其琛的"接力棒",成为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司司长。从会场翻译到新闻发言人,李肇星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在外交舞台上,李肇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智慧。2004年,他在与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的记者见面会上,巧妙地化解了一位美联社记者关于"中国人权"的刁难性提问。他没有简单否认,而是反问记者是否了解中国宪法和联合国宪章,既展现了中国的立场,又体现了外交的智慧。 有趣的是,虽然面对外国记者时李肇星犀利强硬,但在面对中国网友时,他却展现出了风趣质朴的一面。2003年底,他以外交部长的身份在外交部网站与网民进行了长达105分钟的直接交流。面对一位网友关于他长相的调侃,李肇星幽默地回应:"相貌代表不了什么,我也不在乎,唯一的就是为国家外交事业努力。"这样的回答,既展现了他的幽默感,也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执着。 钱其琛和李肇星,这两位外交家虽然年龄相差甚远,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钱其琛离休时已年逾古稀,但他心中始终埋藏着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国家的完全统一。这个心愿也成为了李肇星等后辈外交家努力的方向。 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李肇星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他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又尽量减少给台胞造成困扰。这种既坚持原则又富有人情味的做法,正是中国外交的精髓所在。 如今,世界局势日益复杂多变,但中国政府对于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决心从未改变。钱其琛、李肇星等外交家的共同心愿,相信终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外交,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责任。钱其琛和李肇星的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外交家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更需要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们的经历,就像是一部生动的外交教科书,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深入学习。 在这个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钱其琛和李肇星这样的外交家。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捍卫国家利益,用真诚和善意促进国际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激励后人继续前行的动力。

0 阅读:2178
奇谈社会

奇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