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导火索和前奏曲,“浙路风潮”则领清末保路运动之先且成效尤显,汤寿潜在“浙路风潮”斗争中成效显著,张謇评价他“夙以时务致称,晚以铁路见贤”。 “浙路风潮”所处苏浙沪因经济繁荣,列强夺路之心路人皆知。1898年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了《借款代筑苏杭甬铁路草约》,1905年,美国极速办妥了发给清政府杭州洋务局的照会,谋浙赣线之路权。英美列强阴谋激起江浙商绅挺身而出,汤寿潜被公推为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总理,经清同意与江苏自办协造苏杭甬铁路,打破了英美瓜分苏浙路权美梦。英方施压清政府,称“浙江绅民无理之举动颇有险碍”“深恐两国纠葛,华英利益,均受巨亏”,胁迫清政府勒令浙路停工,并与英方签订正式合同。清政府炮制了“借款”“筑路”分两事之策,即英方借款给清政府,清政府再转借给铁路公司,表面上仍称“自办”,允许“附股”,激起江浙人民强烈愤慨,在汤寿潜的领导下,拒洋款、集民股的爱国保路运动迅速开展。清政府于1908年3月抛出“部借部还”新方案,迫江浙二省接受《沪杭甬铁路存款章程》。 由于汤寿潜坚决不用款、抗争到底,清政府两度调汤寿潜离浙不成,竟于1910年8月令汤“即行革职,不准干预路事”,浙省上下奔走援汤请愿,革汤保汤将“浙路风潮”推至高潮。次年2月,面对苏浙持续顽强斗争,英方和清政府无可奈何,终废止沪杭甬铁路借款合同,“浙路风潮”以取得完全商办胜利结束。 “浙路风潮”的胜利,得益于汤寿潜的顽强抗争。汤寿潜是晚清进士,也是当时先进浙人代表性人物,他曾表示保路之初衷:“不专为浙,不专为路,国之强弱是非而已。”面对浙路经营荆棘满路,汤寿潜不乏乐观的心态、无畏的气魄,他曾言“我有径途可循,得失可证,以实心虚心者为之,后起益胜,安见其难者!”面对铁路建设千头万绪,他以“任一日之事则殚一日之力”的精神,借鉴欧美日经验,亲自实践总结办法,“行之有碍而改焉,改之有碍而又改焉”。面对个人利益得失,他又展现布衣作风,多年来一把雨伞一双布鞋奔波路事,贵为总理却从未领薪。 “浙路风潮”的胜利,得益于浙路公司优秀经营业绩。在汤寿潜领导下,浙路公司灵活严控原材料成本,联合浙籍汉口商人宋炜臣及汉阳铁厂创办扬子机器公司,以解决浙路所需钢桥、岔道、客货车厢等的零配件,还在税费减免上联合苏、赣、皖等铁路公司奏请清政府免收铁路材料运输税,必须进口的材料,则择其最经济实惠者而取之。浙路公司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公司管理制度,每年召开股东会,定期召开董事会,设立查账人制度,并对各级薪水和差旅报销均作制度规定做到严格执行。1906年5月开工后,至沪杭线通车耗资仅618.27万银元,时人评之“中国之商办铁路,其成效以我浙为最速,其经费以我浙为最省。”经当时邮传部考敷全国铁路成绩,荣获全国商路之冠。公司治理的成绩与口碑,有力地配合了浙路风潮斗争。 “浙路风潮”的胜利,也得益于团结一致的浙江民众,汤寿潜曾感叹“两浙十一府七十六万州县人人营路事若家事”。在争取自办时,御史朱锡恩、大学士王文韶及绅士孙薄宝琦等各方浙人均积极参与发声。当面对清政府借洋款时,浙人又态度坚决,发出“浙人誓不承认……万口一辞”,募股行动时,“杭垣舆论、街谈巷议,人人皆以不附路股为耻”一月余集款竟达2300万元,是英借款2倍,民气感奋可谓奇观。当办浙江兴业银行所需100万资本金时,浙江商民又积极配合,踊跃认股。当清政府对汤革职后,浙江各地群情愤慨奔走相告,3000余人冒雨至浙巡抚署请愿疾呼“汤留路存、汤去路亡”,声势浩大令人动容,可见,“浙路风潮”的胜利,汤寿潜固然功不可没,时浙人之团结抗争,亦不可或缺
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导火索和前奏曲,“浙路风潮”则领清末保路运动之先且成效尤显,汤
鉴史纵谈社会
2024-11-09 09:55: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