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唐诗宋词的千古传唱,元曲可谓是兴亡不过一代。我读书那会儿,中学课本收录的元曲也就两三首。前段时间读完《元曲三百首》,发现自己还蛮喜欢元曲的。这喜欢的缘由是什么呢?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话来说,就是“自然”。元曲不比唐诗之含蓄,不比宋词之藻饰,元曲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元曲的表达是真实流露。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抒情必然是淋漓尽致,叙事必然是波澜跌宕,读来自然而又酣畅。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散曲属于诗歌,杂剧属于戏曲,两者的曲词形式均为长短句,也都按曲调格律谱写,可合乐歌唱,因此散曲、杂剧有时被称为“乐府”。散曲的形成要比杂剧稍早一些,它兴于金初,它的兴起与词的衰落密切相关。词原本就是民间的通俗文学,只是经宋一代变成了和唐诗一样的阳春白雪。但在蒙古人统治的元代,科举长期被废,汉民族的读书人入仕无门,很多文人为了讨生活,长期混迹于勾栏瓦肆,创作出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 元代文人流落民间,多数生卒年份是通过留传下来的文字推断出来的,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他们的生卒年都有一个“约”字,这还要感谢元末时人钟嗣成编纂的《录鬼簿》,它是后人研究元曲作家的重要材料。 就元曲的发展历程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蒙古时代(初期):元曲从兴起到繁荣鼎盛的阶段,时间大致是从蒙古灭金到元世祖至元年间(1234—1294),活动地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元曲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如杨果、卢挚、张养浩,他们在吟诗作赋之余也偶作散曲;另一类是下层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2、一统时代(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后期到元顺帝至元时期(1295—1332),创作中心逐渐移到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出现了像张可久、徐再思、刘庭信这样专攻散曲的作家。元曲这一时期由俗变雅,也是因为此间恢复了科举,文人有了上升通道,创作上就不再接地气了。 3、至正时代(晚期):到了元末明初,元曲逐渐走向衰落。一方面是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元曲创作没了民间市场;另一方面是明代恢复科举,文人重归仕途,对元曲没了创作热情。明代的戏曲审美趣味也发生变化,更加注重格律技巧,元曲的自然风格逐渐就被取代。 前面提到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就文学性而言,元杂剧质量其实普遍一般,即便是经典的《窦娥冤》,诸多细节也经不起推敲,就和当代网文一样,只是特定受众爱看而已。我感兴趣的自然是散曲,下面就摘选几首来看看元曲的特点。 写景 元曲中很多写景作品讲究语言简练,善用动静结合的白描手法,其代表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朴描写四季的《天净沙》也很不错,其《天净沙·秋》虽也是悲秋之作,但相比老马的极致悲凉,白朴的秋天多了一些暖色。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叹世 元代汉人不受重用,能仕途显达的人凤毛麟角。一肚子学问无用武之地,就不免提起笔来发发牢骚,内容多半是抱怨社会黑暗、世道不公。所幸的是,蒙古人没什么文化,不会像后来的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来看看陈草庵的《山坡羊·叹世》: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怀古 对世道不满自然就会怀古,尤其是登临名胜古迹,难免触景生情,凭吊古今。只是相较唐诗宋词,元曲的怀古往往是消极的,对帝王先贤的功业多是否定态度。比如查德卿的《蟾宫曲·怀古》: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自然还有中学课本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归隐 叹世怀古也不会有什么出路,到最后不是浪迹江湖谋个生活,就是归隐山林逃离纷争。以渔夫为名的归隐作品在元曲中也是颇多,比如白贲的《鹦鹉曲·渔父》: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又比如白朴的《沉醉东风·渔父词》: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很多元曲有着独特的“蛤蜊味”,以口语入曲,既通俗又诙谐,读来妙趣横生。元曲中大量使用俚语、衬字,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最后,以兰楚芳的《四块玉·风情》结束这篇磕磕绊绊磨了两天的文章: 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 正版元曲三百首
相比于唐诗宋词的千古传唱,元曲可谓是兴亡不过一代。我读书那会儿,中学课本收录的元
靖儿爱诗词
2024-11-07 00:15:5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