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3
世阳聊过去
2024-11-06 00:25:19
自仙童以后,在旧金山湾区诞生了许多的半导体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硅谷著名的大公司有:惠普、英特尔、太阳、 SGI 、 IBM ( Almaden 实验室)、甲骨文、苹果、3Com、希捷、 AMD 、国家半导体。其中只有甲骨文是以计算机软件和服务为主的公司, IBM 的 Almaden 实验室基本上是一半软件(数据库DB2)、一半硬件(存储设备),其余都是半导体公司或计算机硬件公司。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硅谷半导体公司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硅谷的半导体业还在发展,新的半导体公司还在诞生,但是,半导体在硅谷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不如以前了。2000年后,硅谷最大的公司是思科、 Google 、英特尔、 IBM 、甲骨文、苹果、惠普、雅虎、基因泰克和 eBay 。其中 Google 、雅虎和 eBay 是互联网公司, IBM 将存储设备部门卖给了日立公司后,在 Almaden 只做纯软件和服务,而基因泰克干脆就不是 IT 科技公司,而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它们都和半导体毫无关系。即使是英特尔,也已经将其工厂迁到美国其他州及海外,它甚至逐步将研发部门迁到费用低廉的亚利桑那和俄勒冈。进入21世纪后,硅谷的核心产业越来越远离半导体了。
造成硅谷半导体衰退的直接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反摩尔定律的效应。由于半导体的价格每18个月降一半,一家公司研制出一款新的芯片以后,它不能指望像制药公司那样随着销量的上升而利润不断增加,因为用不了多少时间,这款芯片的利润就薄得必须淘汰了。整个半导体工业天天都在为利润率发愁。从这个角度讲,半导体工业很难在费用高昂的硅谷长期发展。
其次是亚洲制造效应,由于硅谷靠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起飞,在上世纪70年代它便聚集了很多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的专家和工程师。同时,也促进了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大电机工程系的发展。这些人或者从仙童等第一代半导体公司跑出来,或者离开斯坦福和伯克利,开始了第二轮的半导体公司和计算机硬件公司的创业。其中的代表者包括设计和制造 RISC 处理器的 MIPS 公司、太阳公司和 SGI 公司,以及 LSI 等中、大规模的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还是由美国人为主创办。在第二代公司中有大量亚裔的工程师和主管。他们通过第二轮半导体的创业,积累了财富和经验,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世界第三轮半导体公司创业的中流砥柱。等到有大量亚裔专家出来再创办半导体和计算机公司时,他们很容易将制造甚至设计部门移到成本比美国低很多的东亚,尤其是中国台湾,而只在硅谷保留科研部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