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整体、独体、结体——119 聊临写《圣教序》之“智”字
在书法那广袤而神秘的世界里,每一个字都恰似一座充满奇幻色彩的城堡,静静等待着我们深入其中去探索、去领悟。我清和堂主人范云峰,今日三语再度聚焦临写《圣教序》中的字,且就“智”字的临写展开一番畅谈。
此“智”字,整体呈倒三角之势,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上宽下窄,既给人以稳定之感,又不失灵动之美。深入剖析,它由“矢”字、“口”字以及下方的“日”字这三个独体字巧妙融合而成。故而,在临写之际,务必格外留意每个独体字的结体姿态,恰似精心雕琢每一块璀璨宝石,使其在整体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方的“知”字,其行笔与结体的安排独具匠心。右侧的“口”字下方巧妙地留出一片空白,此留白绝非随意之举,而是蕴含着书家的深思熟虑,为整个字增添了空灵与通透之感。
当我们提起笔,准备临写这个“智”字时,首先要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让内心如同平静无波的湖面,不受外界丝毫干扰。手臂与手腕需放松自如,仿若随风轻摆的柳枝,柔软而又灵动。唯有如此,运笔方能随心所欲,线条方可流畅自然。
在运笔过程中,力度的掌控至关重要。力度需适中,既不可过于刚猛,亦不能过于柔弱。线条不宜过分张扬,应保持一种内敛含蓄之美,恰似古代文人的谦逊与儒雅。
故,在临写《圣教序》中的“智”字时,需要注意的笔画细节。
首先看“知”部。“矢”字的起笔短撇,要短促有力,角度恰当,为整个字奠定灵动的基调。横画稍向右上倾斜,且粗细变化自然,体现出书写的节奏感。“口”字部分,笔画简洁但位置关键,其大小比例要适中,与“矢”的搭配要和谐。尤其要注意右侧“口”字下方的留白,这一空白区域的处理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大显得松散,也不能过小失去空灵之感。
再看下方的“日”字。竖画要挺拔有力,起笔和收笔都要干净利落。横折的折笔处要有明显的顿笔,体现出力度。中间的短横分布均匀,间距适度,不可过于拥挤或松散。最后一横封口,要平稳扎实,与竖画形成稳定的支撑。
整个“智”字在临写时,笔画之间的呼应也很重要。“矢”与“口”、“日”之间要有连贯性,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要符合整体的韵律。同时,要注意笔画的转折处,如“矢”字的捺画变为点画处,过渡要自然流畅。通过对这些笔画细节的精心把握,才能更好地临写出《圣教序》中“智”字的神韵与风采。
至此,反复临写乃是熟悉“智”字字形结构与书写感觉的关键所在。每一次临写,都是与古人的一次心灵对话;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对艺术的崇高致敬。通过不断地重复,我们能够逐渐体悟到字的韵味与节奏,仿佛能听到那隐藏在笔墨之间的美妙旋律。
同时,观察对比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自己的临作与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对比,犹如拿着放大镜审视每一个细微之处。找出不足之处,不断调整与完善,恰似在精心打磨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直至它焕发出与原帖相似的夺目光彩。
总之,临写“智”字需要我们高度注重字形结构的精准把握以及书写技巧的巧妙运用。这不仅是对字体形态的临摹,更是对书法精神的深刻领悟。唯有通过多次的练习、观察和对比,我们才能逐步掌握其精髓,让这个“智”字在我们的笔下展现出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与神韵。让我们在书法的漫漫征程上,不断追求卓越,不断砥砺前行,用笔墨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范云峰甲辰九月廿五郑州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