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年时间里,除了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之外,其余各方面一塌糊涂。 制度上一盘散沙;经济上负担沉重;军事上老弱病残。 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重文国策,才造就出了前所未有的文人群体。其中的苏轼就非常典型。他完全是国家重文政策下产生的一位具有天然性的文学家。 他家原本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种地为生,经济来源稀少,苏轼母亲与其说病死,不如说穷死。苏轼童年和少年的物质生活很一般。按道理,工作有钱了,首先应该考虑改善自己家里的物质境况吧! 苏轼26岁在陕西凤翔当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工作,此时的长子已经四岁。一年后,他有了一些收入。 一天,他看到了一个收藏家有四扇破门,上面是唐朝吴道子画的佛像。 唐玄宗时,在长安建造了藏经阁。四面的门扇上叫吴道子画了佛像。后来因战乱遭兵火毁坏。一位僧人为了保护门扇上的佛像真迹,便带着四扇门来到凤翔,寄放在一座寺院。 一百八十多年后,被当地一个有钱人买了。苏轼来到凤翔,在这个有钱人家里看到。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一生最爱吴道子画,收藏赝品一百多件,从来没有一件真迹。为了把这四扇门上的吴道子佛像真迹送给父亲苏洵,他竟然把一年多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购买了。 从中足以看出,苏轼似乎对有钱没钱是没有概念的。他的心中以及人生价值观念里除了文化文学,没有别的。
两宋三百年时间里,除了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之外,其余各方面一塌糊涂。 制度上一
史文故事说
2024-11-04 22:27:59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