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越界到河南西华址坊镇陈村,发现一座距今230年的张氏始祖墓】没有去过河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2024-11-01 17:12:35

【一不留神越界到河南西华址坊镇陈村,发现一座距今230年的张氏始祖墓】没有去过河南周口西华县,对西华的2个印象仅停留在字面上。 1、早先漯河有一个西华路口,漯河老辈人都听说过,就是现在的漯河黄河路与邙山路丁字路口,据说漯河人前往西华是必经之路; 2、听说西华,应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源于老家有两个男孩,前往西华师范学校就读。具体西华在哪里,有多少远,一无所知。 如今不但现在的邙山路可以去西华,从金山路一直往北,过京港澳高速公路向东拐上s330省道直达西华县。真没想到西华县城那么远。 不过,西华县址坊镇陈村确是紧挨着漯河市郾城区黑龙潭镇。沙河北以新建107国道为界,新107国道以西属于漯河,以东就属于周口,当然这条从许昌地界引出来的国道属于漯河。漯河公交车在黑龙潭的始发站,就在新107国道西金山路边。 前天,由于一个不留神,不小心越界了,误入新107国道以东西华县址坊镇陈村。这个村所处的地位优势毗邻漯河,和大多数县边子的乡村一样,采取就地就近发展的优势,工作办事都前往漯河,而不是去距离较远的址坊镇以及西华县城。除非万不得已,非得前往县乡去办。 在陈村转了一圈,我发现村路边上停的是漯河拍照的私家车,小巷里停三轮两轮电动车也是漯河拍照。据 村里的大爷说,村里年轻人大多去漯河工作,去漯河买房置业。这种情况和毗邻漯河南边的西平县人和乡的一些农村类似。他们前几年还在呼吁,希望西平哪怕一个人和乡划归漯河管辖,他们都拍手称快。 相信西华县址坊镇一些村民也有这种划归漯河管辖的愿望。可惜的是,区划公共做不好错,直接牵扯到很多方面。 在陈村的街道上,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农户的玉米棒子被装进大编织袋里,垛成一垛,晴天就裸露着,雨天用塑料布苫住。漯河周边其他乡村,采用大型玉米收割机收完,在空地上晾晒一两天就卖给粮贩子了。 顺着陈村的一条南北路向南走,上沙河堤坝,弯弯曲曲的堤坝,不管是漯河地界还是周口地界,都修了一条路,方便当地百姓出行。漯河修的是水泥路,周口铺的是柏油路。两条路的相接处很明显,你就能区别出来哪个方向通往漯河,哪个方向通往周口。 正对着陈村的堤坝路边立着一座石制牌子上面写着:西华县文物保护单位陈村张氏始祖墓西华县人民政府2022年7月26日公布,西华县文广旅局2024年1月22日立,牌子背面应该陈村张氏始祖墓的简介,可是背面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 从这个石制牌子下河坡,一片庄稼地映入眼帘,不远处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一座杂草丛生的圆形墓冢。墓冢坐北朝南,墓冢正南方位,立着一方石碑,用灰砖灰瓦模仿古代房屋建筑,瓦盖造型碑顶,石碑中间有六个大字:张氏始祖之墓。石碑上方有隐约可见的花纹,墓碑上的小字看不太清楚,但雍正七年十月初一等字样还能识别出来,墓冢接地的部分用灰砖砌一圈,高约四五十公分。 按照墓碑上的时间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如果这个时间是准确的,这样算来,陈村张氏始祖墓距今约232年,能够保存下来,也是相当不易。 陈村,据说明末,从陕西凤翔县陈村迁出弟兄二人,行至河南省洛阳新安县铁门镇附近,老二想定居下来,老大愿继续前行,临别时二人商定,将来所到之处皆名陈村,老大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今西华县址坊镇一带定居,因排行老大,故名陈村。 一不留神,越界到河南西华址坊镇陈村,发现一座距今230年的陈村张氏始祖之墓。这个陈村是姓陈的人家多,还是姓张的人家多呢? 在陈村的东南,还有一个陈村。村民说,西边的叫大陈村,东南边的叫小陈村。实际上,东南那个村叫东陈村。地图上标注的很清楚。 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既然是陈村,大部分村民应该都姓陈。可是看到这座陈村张氏始祖之墓的墓碑,这个村姓张的人家应该也不少,或者说这个陈村的村民,张姓也是一大姓氏。想找一个村民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可惜当时天太晚了,也没有找到一个村民。于是,这个问题就悬到今天,至今没有解答。在这里,求助一下万能的条友,或者玩今日头条正好有陈村的朋友,希望在这里给予解答。在此,先谢谢你了。

0 阅读:0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