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纪上半叶,中原的唐帝国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几乎同时崛起:唐帝国在太宗时迎来久乱后的盛世,吐蕃则由松赞干布完成了对高原各部的统一。 强大政权的崛起伴随着对外交通网的开辟,青藏高原要对外联系,最迫切交流的区域是中亚和南亚,此时一条重要的通道被开辟出来——食盐之路。因为食盐是这里泛用的代表性商品。汉文史料《隋书》中说,女国之地,“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藏文史资料《王统世系明鉴》则:“朗日论赞从北方的突厥人那里得到了食盐。”控制女国、勃律旧地后,吐蕃打通了“食盐之路”。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当代学者考证,食盐之路的线路可以被清晰地描绘出来:它从拉萨出发,向西经日喀则,出阿里通过今日拉达克地区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食盐之路向东可沿至昌都,进入滇川后与茶马古道相连,向北则通过阿里中转到中亚与丝绸之路交汇。在西藏地区,它的南线途径桑珠孜、萨嘎、拉孜、亚东、吉隆、仲巴等重镇,北线则穿过羌塘高原上的安多、尼玛、那曲、改则、噶尔等重镇。 西藏有两个比较集中的产盐带:一在藏西北阿里地区,尤其集中在昆仑山南麓的高原多湖区,以池盐为主。二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拉萨河年楚河谷地,多为井盐为主。而沟通南亚北部与青藏高原的食盐之路穿越了这两个多盐地带。就历史悠久程度而言,藏西北的食盐开采更早,产量更大。据不完全统计西藏盐湖占全国盐湖数量的1/4,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阿里地区,该地区有盐湖96处,约占西藏盐湖总数的52.2%,食盐资源与地理优势让阿里一度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每年冬春之交,藏北牧民都会带着数以百计的牦牛去北方的盐湖地区,在那里他们将采出一袋一袋的盐巴,然后用牦牛驮回家乡。蔚蓝的咸水湖畔四周的盐带宽达百米,如云似雪,踩上去嘎嘎作响,所以采盐在这里非常简单。采盐之后,盐人用手工制造的牛毛花条纹口袋装盐。 运盐路上担任运输主力的是驮畜是牦牛和绵羊,其中绵羊队伍更为壮大,一支队伍牦牛有几十只到几百只不等,绵羊则有上千只。相比牦牛,绵羊一路上承受着更大的痛苦,由于藏北草原缺少木材给羊作鞍具,盐人们只好将装满的牛毛花条纹口袋直接放在羊背上,绵羊孱弱的身躯要负载一二十斤重的东西。 盐人们采回的盐除一小部分供自己家生活所需外,大部分要留到秋天,驮往农区进行盐粮交换,按照当时比价,一袋盐能换回一袋青稞。
7世纪上半叶,中原的唐帝国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几乎同时崛起:唐帝国在太宗时迎来
第一人称讲地理
2024-10-31 22:18:02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