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中国中国知识分子不爱听却在坚持讲! 现在网上一些人包括一些所谓“爱国大V”将一些社会学、经济学知识分子贬称为“公知”,主要因为他们讲的话不符合一些人的立场和认知。这些人里面有“左派”也有“右派”。但对比而言,被人定义为“右派”的知识分子被骂得更狠,“左派”知识分子则是被嘲笑的多。 本文就暂时不讲“左派”公知的事了,我写了不少,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主页文章。今天就讲讲我对“右派”挨骂的分析: 右派主要特征是讲美西方的事多一些,其中不乏对美西方的赞美之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因为中国与美西方制度对立,美西方必然成为我们对照的镜子,我们做得不好的通过美西方的“镜子”和原(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例子对照,可以找不足找更好更适合的方法;如果对比证明我们是好的(比如集中办大事、治安、爱国、重教育等),那我们必须坚持并做得更好!而通过“镜子”发现问题和优势,对国家给出专业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本分! 知识分子因为长期从事对比研究工作,有些人还承担着国家委托的研究课题,他们长期的研究工作导致比普通人更专业更细致更全面,当然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研究的观点和建议表达出来。 普通老百姓对事务的判断以“经历、阅历和感性的认知”等为主,对事务的看法和判断可能对也可能错,但毕竟只是单个样本。而国家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全国各区域、各阶层各行业的因素,还要考虑国际环境、主要竞争国以及波及到的国家的反应,以及短、中、长期的结果表现。这么多的“边界条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全部达优。因此,专业知识分子(政策涉及的行业专家)们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另外,国家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最多得到的是某个数量级的样本和老百姓简单的、缺少系统分析的感性判断。而专家学者则能够提供从理论到案例到模型到历史和国际多维度的数据的一系列论证报告。 简单地说,专家学者讲话,人们可能只听到了他们说的结论性的观点,可能与老百姓的认知和感受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但是,他们的讲话背后都隐藏着长期大量的研究和数据支撑,当然,也可能隐含着需要代“别人”表达的意图,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么!怎么都能找到理论和数据支撑不是吗?就看取用哪部分理论和数据了! 当然,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就只是个人观点,至于国家采不采纳那是国家的事。他们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比文革年代“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地位好多了,终于有机会有胆发表个人观点了,爱听不爱听是你的事,你不认同可以反对可以驳斥,但只要不触犯党纪国法,大家都展示一下“言论自由的权力”,也是好事吧?!
为什么一些中国中国知识分子不爱听却在坚持讲! 现在网上一些人包括一些所谓
永贞说情
2024-10-29 23:15: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