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人殉节“不给力”?

泽豪说国际 2024-10-28 18:42:47

宋末“10万人赴难”崖山之役,差距啊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迭如潮起潮落,而文人的身影始终穿梭其间,他们的抉择与命运,成为了时代风云下一抹别样的色彩。尤其在王朝覆灭之际,文人的殉节之举,更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

清朝,这个统治中国近300年的异族王朝,在其落幕之时,殉节者寥寥无几。翻遍史书,不见王公大臣为之上吊服毒,也不见都督总兵举枪饮弹。

《清史稿》所记的区区数人,与王朝的漫长统治相比,显得那般可怜。而那两位以死效忠大清的文人梁济和王国维,其自杀地点与方式既不壮烈,时间也太晚,仿佛只是在时代的余波里发出了一声微弱的叹息。

他们或许曾在清廷中谨慎度日,最终选择赴死,也掺杂着对新朝的绝望与个人的烦恼。清朝文人的这种表现,似乎在诉说着一个王朝在末年的不得人心,以及文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无奈。

然而,明末的景象却截然不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这一事件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随之而来的是无数人的痛哭、悲愤、仓惶与殉国。

偌大的京城陷入末日般的混乱,那些惨烈的死节场面,至今读来仍令人心痛不已。朱由检虽有性格与政策上的缺陷,但他的自缢却震撼了中国人,“吾君之痛”成为全体中国人之痛,也因此激励了众多文人与百姓前赴后继地殉难。

但论及最为壮烈的殉难场面,当属宋末无疑。公元1279年,历经辽、金、元的轮番冲击,坚持了三百余年的大宋王朝终于走到尽头。崖山之役,元军兵分四路,包围南宋朝廷及十数万军民。此役之后,与小皇帝共同赴难的殉国者达10万人之多。

陆秀夫负帝同溺,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张世杰堕水溺死,杨太后闻帝崩亦赴海死。那海面上漂浮的十余万具尸体,是何其惨烈的画面,又是何其伟大的民族气节的彰显!宋末文人如文天祥、谢枋得等,更是在国灭之后,坚守着对故国的忠诚。

文天祥,面对元将的劝降,坚决不从,他高呼“国亡不可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在被押至燕地后,受尽折磨,却始终不屈。临刑之时,从容南向再拜,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豪迈之言,结束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谢枋得同样如此,面对元人的逼迫,以死自誓,不食以求速死,虽历经折磨,却至死不放弃对故国的那份深情。

这些文人,为何能在国破家亡之际,如此坚定地选择以身殉国呢?其实,在他们心中,帝王或许只是国家的一个符号,而真正值得为之共赴生死的,是那片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江山社稷。他们的生命脐带系于这片大地,血脉律动与炎黄子孙同步。国之安危,民之存亡,都与他们的生命紧密相连。

在赵翼的考证中,宋以前诸朝,臣子对改朝换代的态度较为随意,而直至宋朝,士大夫始以节义为重。儒学的昌明,让人们以礼义相维,不忍背弃。也正因如此,历代殉国者,以宋朝为最。宋朝文人在异族文化的冲击下,坚守着不变的主旨、信念,有着明确的疆界和清浊的分野。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略让中国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顾历史上那些文人的节烈之举,更显得弥足珍贵。他们用血写成的篇章,永远是中国文学史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这些文人的殉节,并非是盲目地忠于某个王朝或帝王,而是源于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仰。他们在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中国人为之共赴生死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以及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之魂。

如今,时代虽已变迁,但这份文人节烈之魂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面对何种困难,都应坚守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守护那一份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因为,只有国家昌盛、民族兴旺,我们才能在这世间昂首挺胸,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0 阅读:29
泽豪说国际

泽豪说国际

给您带来更多优质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