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催人泪下的照片是毛主席逝世当天,他的大女儿李敏扑在遗体上时记录的。 李敏这个孩子其实从就吃尽了苦头,不亚于哥哥毛岸英。李敏刚出生的时候,由于贺子珍身体不好,李敏是吃着奶妈的奶水长大的,然而李敏只在亲生母亲身边呆了8个月。 那是因为,在李敏8个月的时候,贺子珍就去了抗大学习,把孩子交给了周围的阿姨。甚至说,李敏还没记住妈妈的面孔,妈妈就已经离开了延安。 贺子珍离开后,李敏怎么办?毛主席便把娇娇(当时叫娇娇)送到了延安的保育院,也就是托儿所,这里生活着很多前线战士的孩子,还有烈士的孩子。娇娇就是在保育院里长大的,这段时间,李敏其实是有些记忆的。 她多年后还依然记得,保育院有很多孩子,甚至可以想起来一些同伴的小名。 但即便如此,时光也是短暂的,1940年,在娇娇4岁的时候,毛主席把娇娇送到了莫斯科,让她陪伴自己的亲生母亲贺子珍,因为和贺子珍在苏联刚生的孩子不幸夭折,孤苦伶仃。 就这样,年仅4岁的李敏去了国外生活,到了国外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李敏开始学俄语,所以几年后,李敏已经对小时候的记忆逐渐淡忘,甚至还一直问贺子珍,“我的爸爸是谁?” 贺子珍和毛岸英其实多次告诉李敏,我们的爸爸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李敏不相信,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怎么会有那么伟大的爸爸。 一直到1947年回国后,李敏才突然知道,原来自己的爸爸真的是毛泽东,尤其是到了北京后,李敏坚信,身边这个男人就是她的父亲。 当然,一起被她知道的,还有妈妈和爸爸的往事,这些事情,让李敏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 从1949年到1959年,李敏在北京生活的井井有条,她非常爱自己的爸爸,因为她作为大女儿,更懂事,更加明白爸爸的心里,所以每次去南方看望贺子珍,她都会积极传达,作为爸爸妈妈之间沟通的桥梁。 但岁月无情,历史也是无情的。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李敏已经三十而立,甚至有了两个孩子,最小的孔东梅也已经4岁了,李敏一直怀念着小时候在北京的生活,尤其是毛主席病重那段时间,由于不便打扰,李敏和父亲见面的机会也很少。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马上通知了李敏,李敏得知后悲痛不已,扑在了爸爸的遗体上,她不知道怎么办,她甚至想着,如果妈妈知道了这个噩耗,会不会承受住打击。 此时的贺子珍,早已经不是当年井冈山的“一枝花”,而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 1959年与毛主席在庐山的会见,给贺子珍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她的神经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大病一场。 此后,她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半身偏瘫且患有糖尿病,每一次病情的发作都令人担忧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即便身体如此,当有机会到北京时,她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便是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对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1979年来北京时,在行动前,为了确保她的身体和情绪稳定,周围的人纷纷做起了工作。医生、护士、服务员以及她的女儿女婿,都耐心地向她解释毛主席灵堂的庄严肃穆,叮嘱她不能在那里大声恸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贺子珍一向是个遵守纪律的人,她认真地听着这些话,频频点头表示记住了。 对于敬献给毛主席的花圈,从形状到挽联的内容,女儿李敏都征求了她的意见。那桃形的花圈象征着一颗心,代表着贺子珍与女儿、女婿对毛主席矢志不渝的赤胆忠心。尽管毛主席已离世,但他们永远会铭记他。 贺子珍在挽联上写下“永远继承您的遗志”,这句看似普通的挽词,却饱含着她最真挚的情感。她深知自己已步入暮年且百病缠身,但她依然加紧锻炼,渴望康复。因为在她心中,她希望能为毛主席未竟的事业出一份力。 她把自己称作毛主席的战友,这个称谓对她来说再恰当不过。他们曾经一起经历过无数的患难,彼此相知,这种同志之情、战友之义贯穿了他们的生命历程。 谁知道,在进入瞻仰厅后,贺子珍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年过七旬的她就那样呜呜大哭起来。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75岁。贺子珍去世后,骨灰被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与老战友们相聚。贺子珍最终有了圆满的结果。
这张催人泪下的照片是毛主席逝世当天,他的大女儿李敏扑在遗体上时记录的。 李敏
另子维好故事
2024-10-24 19:19:54
0
阅读: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