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位才子中,徐渭和其他两位相同的是,他也是自幼聪颖异常,十几岁时仿写的文章就已经被人们交口称赞,有神童之誉。不同的是,徐渭只考中了秀才,一直没能考中举人,38岁前只能以教私塾谋生。
1558年,38岁的徐渭接受浙闽总督胡宗宪的邀请,成为总督府的幕僚。 能够和杨慎、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徐渭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徐渭进入胡宗宪幕府后,有一次胡宗宪得到了一头白鹿,准备将它献给明世宗,随白鹿一同献上的,正是徐渭撰写的表文。 明世宗看到表文后更加赏识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加倚重徐渭。
除了具有出众的文才之外,徐渭还颇通军事,经常能够给胡宗宪献上奇计,因此也立下不少奇功。 然而,徐渭担任胡宗宪幕僚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很长。1563年,胡宗宪受到严嵩的牵连被免职,徐渭只好另谋出路。
徐渭从小就经历曲折,性格难免孤傲偏激,再加上多次科举不中,精神上大受刺激,后来他听到胡宗宪被构陷身死的消息后,既为胡宗宪感到痛心,又担心个人安危,由此心情抑郁,激愤发狂,精神处于崩溃边缘。 徐渭最大的人生悲剧就发生在此期间。1566年,徐渭再次陷入病痛发作状态,因为怀疑妻子不忠而将其杀死,从而被关押入狱,在监牢中度过了7年时间,直到被朋友营救出狱。
徐渭虽然自己没有光辉的前途,但是他文名在外,结交了不少同样喜欢吟诗作赋的好朋友,比如先后考中状元的张元忭、诸大绶,两个人都是天子近臣,又都对营救徐渭这件事不遗余力,所以徐渭最终得以重获自由。
虽然受了张元忭的救命之恩,可是徐渭并不像平常人那样有恩一定好好报,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他六十岁时曾经应张元忭之邀前去京城,张元忭想引导他多学学礼法,好能够坦然出入和应对各种场合。 可是,对于张元忭的这种约束,徐渭却难以接受,终于大怒而去,两个好朋友不欢而散。
既没有光辉的前程,又没有健康的身体,精神又始终处于抑郁激愤状态,徐渭的晚年显然并不潇洒畅快,他因此也更加厌恶世俗礼法与权贵之人,宁愿于家乡绍兴山阴隐居,也不愿再去任何官宦之家谋生。 1593年,徐渭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73岁。他去世之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一条老狗,再没有其他亲人或者财产。
历史上,以才能闻名的文人很多,可是有美好结局的并不多见,北宋大文豪苏轼同样如此,但是苏轼却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豁达。 可是,即便苏轼性格豪爽,能够接受自己的命运,但是却并不希望自己这命运在后辈身上延续,所以曾经做诗说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希望自己的儿子稍微愚笨一些,没有任何磨难地做到公卿的位置。
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吧?无数事实都证明,必须有出众的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可是脱颖而出也未必能够持久;拥有聪明才智的人也未必能够圆滑自如地处理身边的一切。 聪明的你,又会为未来的自己做怎样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