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任何中国血统,却给中国人捐款4亿多。有人问他:“你明明不是一个中国人,为何

以茶书艾尼 2024-10-09 17:08:08

他没有任何中国血统,却给中国人捐款4亿多。有人问他:“你明明不是一个中国人,为何要如此帮助中国的建设?”熊德龙脱口而出:“我虽然是外国人的长相,但是我有一颗百分百的中国心和客家情。”他就是熊德龙。为何他会对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在印尼雅加达的一个午后,熊德龙站在他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目光越过城市的喧嚣,仿佛望向遥远的中国大地。   办公桌上,一张他与养父母的老照片静静地诉说着往事。这位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的印尼富商,虽然没有一滴中国血统,却在中国公益事业上倾注了超过四亿元的善款。   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如此青睐中国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虽然是外国人的长相,但我有一颗百分百的中国心。”   1947年,在印尼万隆市的一家孤儿院里,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遗弃在门口。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熊德龙。   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眷顾他,然而造化弄人,这个看似不幸的开端却成就了他人生最大的转折。   没过多久,来自中国的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走进了这家孤儿院。他们是从中国福建移民到印尼的华侨,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却依然决定收养这个看起来瘦弱的婴儿。   就这样,这个没有任何中国血缘的印尼弃婴,有了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名字:熊德龙。   在熊家,虽然生活简朴,但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养母黄凤娇是一位典型的客家妇女,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她不仅教会了熊德龙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更用行动向他展示了中华文化中“饮水思源”的价值观。   熊德龙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每逢春节,即便家里经济拮据,养父母也会省吃俭用,将一部分钱寄回中国老家。   有一次,养母甚至变卖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金手镯,就为了能多寄些钱回去。当时年幼的熊德龙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把钱寄回一个我们都没去过的地方?”   养母轻抚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那里是我们的根啊。”   16岁那年,熊德龙开始在一家海绵厂打工。两年后,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事业刚有起色时,一场大火将他的工厂夷为平地。   面对满目疮痍,20岁的熊德龙没有被击垮。在养父母的鼓励下,他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处房产,重新创业。   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凭借着勤奋和智慧,熊德龙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   成功后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回报养育之恩,不仅为养父母建造了舒适的房子,更将目光投向了他心中的第二故乡:中国。   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熊德龙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广东梅州,他投资兴建工厂,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他出资修建学校、铺设道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在海外,熊德龙同样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声音。他斥资收购美国国际日报,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在洛杉矶组织盛大的国庆庆典,让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高高飘扬。   为了促进中国教育发展,他捐资建立希望小学,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甚至资助当地干部出国学习,提升管理水平。   如今的熊德龙,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但他对中国的情怀从未改变。   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都以身为“中国人”为荣,他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延续着他们对中华大地的深情。   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熊德龙的目光依然眺望着远方。   回首往事,熊德龙的人生就像一部传奇。从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到如今享誉国际的慈善家,他用行动证明:真情不分国界,大爱无需血缘。   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中国心”的分量,远比任何血缘关系更重要。 参考信源: 中国新闻网2011-9-18《“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

0 阅读:0
以茶书艾尼

以茶书艾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