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新质生产力,这就叫降维打击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来自对精度的要求。因为机器人/机械手只能被动地按照规划好的空间定位、路径运行,工件固定精度非常重要,机械手的运动精度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机械手/机器人工作的前提是建立在足够的重复精度上。否则工件放置精度出问题,机械手运动精度出问题,机械手无法定位到工作区,机械手的加工任务自然无法完成。 重复精度对机器人的“关节”等部件要求极高。其中的精密部件减速机一直是困扰中国工业的卡脖子问题。精度上去了,载荷就不容易增加。载荷和精度都上去了,机械疲劳影响重复精度怎么办?误差积累了怎么办?如何消除积累误差维持精度?这些都是德日美几国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完全无法超车。重复精度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最核心的关键。人类的手脚虽然精度不高,但是人类工作的可重复精度远远超过机器,因为人类会通过手眼协调自动调整手脚的位置,而传统机器人的所有位置、轨迹都是预设不可改变的。因此,代替工人的传统机器人往往卡在重复精度这道坎。能够实现要求的机器人代价就是昂贵的高精度夹具、高精度减速机、高精度传动系统、高精度电机等等。 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AI视觉识别算法+高清摄像头+机械手动态调整算法 用这个模式实现可重复精度,它模仿的是人类的手眼协调模式。只要给定目标位置,高清摄像头+AI不断给机械手发出位置调节指令。机械手用每秒调节数次的频率调节位置,实现重复定位和规定轨迹。这种模式对机械手的运动系统的精度要求低了几个数量级,不但不需要高精度减速机,甚至有的方案干脆用皮带传动,实现成本上的毁灭性降低。 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成本非常低: 高清摄像头,百元人民币级别; 算法软件,只要你买机械手,算法软件免费(中国特色,汗,瀑布汗); 机械手,不需要昂贵而中国被卡脖子的精密减速机和各类精密传动系统,精密电机系统,精密误差矫正系统,仅仅是普通款差不多的国产便宜减速机,精度还凑合的传动,便宜的电机即可。甚至最便宜的皮带传动也有人敢用,你敢信? 这种方案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廉价机器人可以大量替代“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工作。 以往动辄几十万一套的机器人只有汽车等资金密集型、极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才能用得起。它们才能通过高利润和高产量来回收投资。在一套价格低至几千元,高不过几万元的“智能协作机器人”面前,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应用机器人来代替操作工。它们统称为协作机器人。
这就是新质生产力,这就叫降维打击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来自对精度的要
代双随心生活
2024-10-09 11:19:42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