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主席《沁园春.雪》读后感,(二,接上) 毛主席的雪,只是现实中的雪景么?显然并不仅仅只是雪景,更是当时中国社会大环境的雪,是江山的雪,是江山数风流的雪。这个立意,就豪迈高远了,这个就不是其他诗人能比的。 再看词起首句,很简单,通俗,也是诗法起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豪迈虽然是豪迈,但是有种感叹,感慨的沉郁之气,这就是修养,是为文最难的,更难的没有引经据典,却把类俗话的“千里冰封”写成了成语,因为大伙都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北方冬天就这样么,冬天一到,大地封冻,冰封千里么,都认可共鸣,可能觉得太普及了,觉不出好来了,但是,中国从建国至今,有几个文学人,作家,把自己的话,写成大众的成语了?我经常说,用典点铁成金,只是因为不用典容易失古蕴,但白话能写出古蕴,寻常语写成成语,那岂不更好。 最简单朴素的,往往也是最难写,是最好的,中国有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由于太普及,以至于让人觉得再普通不过,觉不出它的好来了。但是,望月思乡这种情怀,是再贴切中国老百姓心里不过,最简单的话表达了最朴素的情怀,再后世无数的望月思乡诗词,那怕瑰丽千状,也越不过这首诗去。 苏轼文采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越过了李白这首《静夜思》么,其实是越不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境界情怀的,只能做一种延续,但李白写得多简单朴素,自然而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修辞之美,有雕琢之痕。 中国人,可能五六岁就会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大一点,就觉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采更好。甚至一万个人,单对比这两首诗词,可能九千九百多会觉得苏轼写的好,两个人整体诗词对比,也可能五六千人觉得苏轼要超过李白。但是,中国真正懂文学的人,都知道苏轼诗词境界功夫比李白差了档次。 这个不是我乱说的,李白《朝发白帝城》还直述过心情么?能见到比象意对的痕迹么?很自然朴素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白话述景,但大伙都知道李白是写大赦的心情。但想诗句中去捉李白写心情的脉是无迹的。 但苏轼诗词呢,当然也很好,但是,不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还是其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许多诗词,第一,能看出苏轼雕琢修辞痕迹,第二,能看出因景衔意的痕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大伙一看就知道苏轼是写自己心情,因为能捉到脉,露象了。 其实,苏轼弟子跟黄庭坚学写诗,只跟苏轼学填词。而后来,李清照就经常指贬苏词,即便其他文人,也认为辛龙苏虎,苏词虽豪,开创豪放一派先河,其实还不如辛弃疾写的好。 当代一些所谓文人,其实不懂文学,也不懂这些,所以论文学作品时,并不是论的文学,而是论的文彩,依据他个人浅薄的审美观, 毛主席《沁园春雪》开篇这几句,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不少人就觉得,这么简单,好什么,却忽略了世人的共鸣,千里冰封写成了成语。其中一个词也是相当见功夫,就是北国风光的国字,毛主席没有用北方,为什么?一个国字是见大气,见力量的。用北方就轻浮了,不但音色轻浮,语义也狭隘了。其实毛主席学生时代就被师生誉为康梁椽笔,雄健笔力无匹的。 到后来不但全国文人感慨毛主席文章笔力,就连蒋介石都感慨,有一次蒋介石不满手下文人给他编的文章不如毛主席,冲陈布雷牢骚道:“看看,看看,人家毛润之的文章!”意思你们文秘办都写了些什么。结果陈布雷就怼蒋介石道:“人家润之先生的文章是自己写的。”意思你蒋介石写过什么?还埋怨我们,一句话怼得蒋介石哑口无言,气冲冲的走了。 我不知道先前文人都公认的大家文笔,今天有些个别人怎么就敢不深入考虑,轻言贬损。 再看这首词下面几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一般诗词起首这样雄,后面就难续了,但毛主席能前句写的豪纵还留余地,后面继续以辽阔的眼界,看江山之雪,续写豪迈,不堕英雄气,这个是不容易的。而且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对于词律而言是很工整的。也是很正常展开莽原雪野,景象的描述。 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有几个事,就需要仔细解释了,因为有人觉得毛主席这段堆砌形容词,甚至觉得下半阙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等句,也是堆砌形容词,还拿苏轼一些词去对比。 实际这一对比,就看出提出观点这个人,要么不懂,要么别有用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要对比,你拿同词牌去对比,因为不同词牌有不同词牌的格律限制, 我们看看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等几人的《沁园春》,对比一下,想想自己写一首同样作品,不就比出功夫来了。 (下回续)
关于毛主席《沁园春.雪》读后感,(二,接上) 毛主席的雪,只是现实中的雪景么?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09-14 17:11:50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