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主席《沁园春.雪》个人读后感。 其实,我这点文学水平,是没资格去评论毛主席诗词的。但是,这阙词在初中我们就学,而且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别的诗词没背过来,这首先背熟了。老师也讲解过,也让我们写过读后感。 今天,又见到有人评毛主席这首词不那么恭服,心里不免忆起我们小时候,又想当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为了气魄盖过这阙词,招集当时中国他能招集的所有文人,研写对比,唱和。结果无一人能盖过这阙词。 当今天看到有人误读这阙词时,不免就想,这人能比民国时期所有文人厉害?细一看原来是犯了一个世人常犯,但文学评论家不宜犯的毛病,就是以个人审美观,揣度天下人。这个别说评毛主席诗词了,评任何人诗词,别人包括观众都不会服气。你喜欢梨花醉青春色,可别人喜欢红叶醉秋色。审美只是一方面,并不代表绝对高下。 而评诗词,必须要懂诗词。当下很多文人诗人,甚至科班专攻诗词之人,其实也不一定真懂诗词。 这里我只粗浅一讲,中国古诗是束尾的,有誓志气,其实体象是系出易理,起承转合如春种生,夏长,秋收,冬藏食。最后合顾束尾是既济卦气。但是,人种豆得豆,吃了豆,还要留豆种待来年。所以食不可尽,而卦并不是终以得食既济,而是要未济。这个未济卦气,其实是经过了一个春夏秋冬周天循环后,留的余气。 所以古文学大家如李白等人,发现古诗这种体式有余气难尽,就开创了词这种文体,其实是发泄诗的余气的,所以词起初叫诗余。 词在宋朝,开始又被称为艳科,不光是因为兴于教坊才叫艳科,而且还因为词的性质,有放情之气,所以称艳。 词的这种性质,导致填词最难的是什么?并不是协律等各种技巧,而是中国文学之底蕴内修最讲究的蕴蓄德。 但是灵动放情的性质,使词很难像诗那样去讲究,又不能不讲究,所以只能极尽婉约,以婉约示修养。所以,李白诗风豪迈,李清照诗风雄健,但词作都婉约。 但由于词性灵动抒情之美,为大众普遍喜欢,如苏轼等文学家就想脱去宋词教坊艳名,于是诗法填词,天地万物皆可入。开创豪放词派,宋词后来就不仅仅教坊流行了,文人之间唱和,与诗几乎同等待遇了。 甚至人们觉得,诸如科考等庄严场合宜律诗,因为严谨么,但朋友之间,畅怀表达,更宜宋词。 所以南宋,我们就可看到如辛弃疾与陈亮,邓剡与文天祥等许多文人之间唱和,所抒发的情怀也不再拘泥于教坊演唱的男女之间伤怀别离等情绪,家国情怀也常借以诉之。但豪放词有个难点,因为词性本宜婉约,婉约是因为要约束情绪,以达到文修内蕴,含性存德的目的,但豪放词纵歌放情,虽诗法填词,想达到文人追求这个目的也是不太容易,所以一般尾句都缓一缓豪放飞扬之气,这其中一个难点就出来了,尾句一缓就容易堕气,所以我们看宋豪放词,我举几个例子,大江东去,浪滔尽,多豪放,但末了就一樽还酹江月了。年少侠气,结交五都雄,多豪放,但末了就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了。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多豪,但最后就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了。就大部分豪放词,开笔都有诗的誓志气,气势汹汹的,如上述几句,但最后都有暮归残阳,渐趋婉约的气质。这个是词的体性造成的,这豪放气一缓,再拾起奋发积极向上的豪气就不容易。 宋豪放词,始终不堕奋发气的,我只见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一首。当然,我读书很少,可能也有许多其他的,我没见到。 但千百年来,大部分文人将岳飞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列为宋豪放词之冠,为什么?不光是因为岳飞的精忠报国,而是这首词能够始终不堕英雄奋发之气,尾气使豪放与束约,修养与抒情,达到了高度统一。 当然,千年后,又一个伟人降世了。毛主席的词句,以这阙《沁园春.雪》为例,也能够豪放到底,始终不堕英雄奋发之气,而且还缓顿了一下,既展示修养又抒发情怀,现实又恰如词境。 就这一条,到今天我没见到其他诗人词人能够得着,当然,豪言大话谁都会讲,但是,懂词的文人写得都是亲身经历,真情实感,而不是像今天一些人,为了填词而填词,虚拟情绪。这个也是以现实规勒情绪,使性情不虚纵肆意,以达到修养自性的目的。虚拟意境,重复古人,再豪也没用,因为失修,但毛主席诗词写的是本真,这个与当今笔头谋生,虚筑意气的作品,是天壤之别的。 我为什么说我没资格评毛主席词,这个真不是单纯出于对伟人的崇拜,就文学而言,毛主席是写本真,修自性,是在天上的作品,而我本人作品经常虚筑意气求增笔彩,纵私情而失自修,我是妥妥的穷酸,在地下的人,所以这个就只能仰望,不能去胡乱评了,所以我只能说是读后感。 首先,我们看毛主席这首词的题目是雪,沁园春是词牌名这个都知道,雪这个题目其实很不好写,让我写我可能写 玉峰顶头飘瑞雪,崖上梅花绽梨花。 虽也积极奋发,乐观向上,但气魄小了。 让完颜亮写,可能就天丁震怒,掀翻银河,散乱珠箔, 完颜亮这才真叫故为霸气,强凑豪辞,锋芒毕露,野性难驯。 但毛主席《沁园春雪》只(下回续)
关于毛主席《沁园春.雪》个人读后感。 其实,我这点文学水平,是没资格去评论毛主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09-14 12:19: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