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回国越来越难找到好工作?接触了部分海龟后,我发现这是个伪命题。 它伪就伪在

李满谈过去 2024-09-07 15:04:37

海龟回国越来越难找到好工作?接触了部分海龟后,我发现这是个伪命题。 它伪就伪在:将所有海龟混为一谈,实际上,海龟也是有分类的。哪怕是在国内人才市场趋于饱和的今天,有些海龟,尤其顶级名校毕业,比如哈佛、麻省理工等,或者留学所学专业为科技、金融、制造业之类的留学生,他们回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那找不到好工作的就是非顶级名校毕业,且专业非建筑一类的?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回国找不到好工作的海龟,通常是一类人,很难有例外。 这类海龟通常是中产阶级、富人阶级的孩子,可他们并没有继承父母高智商、吃苦耐劳等品优良品质,他们在国内读不到好大学,甚至高考分数普遍低于550分。 这群人因为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所以无论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对他们的未来寄予厚望。 希望越大很容易失望越大,为了避免“大失望”,他们的父母会选择从起跑线着手,也就是用钱去给孩子砸一条路出来。 这群父母普遍会通过以往的经验得出:海龟,也就是“国外镀金回来,会吃香”的结论。因为他们那个年代,即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群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海龟,普遍在回国后得到了优待。很简单,他们毕业时,恰好赶上改革开放,也就是国家最需要用人才之际。 那批海龟得到优待的另一部分原因,与当时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关系亲密也有一定关系。当然,也与那批海龟普遍非常优秀,属于同龄人中佼佼者有关。 这些父母,依据以往的经验得出了结论,他们满以为自己认知高,送孩子出国留学能让孩子弯道超车。 真实情况当然令他们非常失望:这群孩子本就不优秀,到了语言不通的国外,读的又非好学校,他们很容易“摆烂”,出现混文凭的境况。 所以,他们通常是花了父母几百万、上千万留学,可回来的时候却连英语都还说不顺,这样的一群海龟,又如何能在日趋激烈的中国人才市场“脱颖而出”呢? 另一方面,海龟在国外,基本很难融入国外的圈层,这很容易理解,美国等国歧视华人、反华意识还是很强烈。 没有自己的圈子的结果是,很多华人在国外都是和少数几个人,甚至是独来独往的状态。这种生活境况持续久了,对人情世故自然越来越不通了。而如果这些留学生不幸是高中毕业就去到国外,那他很大概率无法适应国内的正常生活,很简单,他完全没有体会过真正的人际交往。 “不通人情世故”,有时候也可以是优点,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职场上,这几乎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因为不通人情世故砸了这个砸了那个,得罪这个得罪那个的事例,实在太多,以至于此处我直接不想举例。 这群中产、富人家庭的留学生回国后,很难找到好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和美国等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特殊情况,让中国人越来越卷,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就是留在国内读大学,尤其985的学生,普遍地越来越优秀。 这就意味着:本来比国内好学生差的学生,去了国外后,更差了,而留在国内的好学生,则越来越好了。二者差距拉大,是必然。如此,这群学生回国,如何竞争得过国内的学生呢?找不到好工作,自也是必然。 而随着国内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吃的“海龟亏”越来越多,海龟的口碑日益下跌,这也导致海龟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变低。 综上,海龟回国很难找到好工作绝对是伪命题,这句话应该换成:在国内读不到好大学而出国留学、且所学甚少,纯粹混文凭的海龟,他们回国,大概率找不到好工作。 毫无疑问,这群海龟在海龟中的占比,正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他们像狂澜一般,无可避免地让“海龟”两个字的含金量逐渐变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龟”甚至有可能成为被嫌弃的存在。 时代在巨变,发展眼光看问题真的很重要。若那些送孩子出国的中产和富人,能预料到今日的结局,不知他们是否还会选择送孩子出国“镀金”呢?

0 阅读:33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