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大公报》刊登一则启事:小女淫奔,按家祠族规,消除其名,此后发生任何

静静的聊 2024-09-07 11:05:45

1928年,《大公报》刊登一则启事:小女淫奔,按家祠族规,消除其名,此后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赵一荻,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被父亲逐出家门,不仅要承受社会上的污言秽语,还将面临“小三”的尴尬身份。张学良曾经说过,他这一生欠赵四小姐的太多。一个成功的男人,需要一个温柔的女性在身后予以强力的支持。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相识,也印证了这句话。1926年7月,少帅张学良在津门驻防。那天,他应邀参加怡和洋行老板的家庭舞会,与赵四小姐首次见面。一个风流倜傥;一个豆蔻年华,四目对视后,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张学良才知道,这位风华绝代的妙龄少女,原来是北洋政府交通次长赵庆华的小女儿。翌年7月,他们又在北戴河不期而遇。回到天津之后,两人更是经常出入舞场,少帅也由此成了赵家的常客。1928年夏天,张学良返回奉天,一度患病住院,于是电邀赵四小姐北上,说是可以让她就读东北大学。其实,当时赵四小姐的父亲已经为她定了亲,算是名花有主;但她出于对少帅的关心与倾慕,也热心于学业的深造,便欣然前往沈阳。但她绝没有料到,此一别,从此竟断了归路。原来这期间,赵家变生不测,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致牵连到赵四小姐的母亲。结果,同父异母的长兄向父亲告状,说是四妹私奔了;随之,那些善于拨弄是非的坊间小报,对这起“绯闻”更是大肆渲染,竟闹得满城风雨。身为政府要员的赵庆华,怎受得了如此丑闻缠身!一怒之下,便在《大公报》上刊出那则醒目的启事。有一种说法,这是赵庆华为女儿着想,由于他对风流少帅的个性比较了解,为了防止出现“始乱终弃”的悲剧恶果,不得已出此下策,倒逼少帅不能轻易悔弃赵一荻。但不管怎么说,反正是赵老先生自此同女儿断绝了一切往来。除了社会上的污言秽语,赵四小姐还做好了面对少帅元配夫人于凤至的准备。不过,于凤至并没有当面发难。她也是体贴丈夫的,而且胸襟豁达;只是,她觉得这次实在难以接受,如果说张学良是娶三妻四妾,对外也好说;唯独这报纸上说的“淫奔”,令人实在无法面对,认为是有辱门庭,败坏了帅府家风。但是事实上,赵一荻真的是无路可走了,再逼,就只有死路一条。最后,经过少帅说明缘由,反复劝慰,深明大义的于凤至终于退了一步,但须约法三章:一是永远不许用夫人名义;二是对外称秘书;三是对内为侍从小姐。即便如此,赵一荻也一一应承下来。都说女人的心是相通的。赵四小姐这种为爱牺牲的精神,着实令感动了于凤至,此后二人竟以姊妹相称,倒也处得十分融洽。但是,对于赵四小姐来说,后面还有更为难堪的事。“九·一八”事变后,不仅张学良戴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而且也连累了赵四小姐,使她再次在国人面前“臭名远扬”,丢尽了脸面。这是由著名学者马君武的一首诗所引起的。诗名《哀沈阳》,刊载于上海《时事新报》。诗一开头就写道:“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后面又说“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诗的矛头直指张学良,但作为“红颜祸水”的罪魁祸首,赵四小姐则首当其冲。对赵四小姐刺激最大的一次,是在1937年9月,当她前往奉化探视时,宋美龄竟然明令阻止,包括以后张学良转徙各地,都不许她随行,理由居然说她像个姨太太。拘禁台湾期间,她和少帅一同信仰基督教,但在教堂做礼拜时,从来没有与少帅同出同进过,原因竟然也是没有名分,不为教规所允许。这种尴尬的处境,一直持续到1964年,征得于凤至的同意,她才与张学良正式结婚。1946年11月,赵一荻同张学良一起被押赴台湾。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大山里,他们相濡以沫,一待就是十几年。她身着布衣,脚穿便鞋,洗尽铅华,俨然化身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不但能够熟练地使用缝纫机缝制衣被,还学会饲养家禽,为少帅提供滋补身体的营养品。但是,赵四的身体状况远不如张学良。她由于长期吸烟,肺部发生癌变,动过一次大的手术,切除了半边的肺叶,之后便经常出现呼吸困难,只能靠不断的吸氧来维持。而张学良自从1997年之后,先是患老年性白内障,尔后又患了老年痴呆症,严重时会丧失记忆,甚至陷入意识混乱状态,日常眠食都需帮助料理,这更增加了赵一荻的负担。晚年的赵一荻,已经被病魔折磨得浑身剧痛,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滋味,但她却说:“为了张先生,我还必须延续生命,唯恐一旦撒手红尘,自己先走了,实在放心不下他。”她还说:“看来,张先生活过百岁不成问题。可是,我死之后,又有谁能照看他呢?”2000年6月22日,妻子弥留之际,张学良坐在轮椅上紧握着她的右手,泪水不由得缓缓流了下来。那是多么深情的爱意啊!有人说,张学良之所以寿过百岁,是有赖于赵四的悉心照料,由于有了这个大管家,他才可以免除一切负担,有利于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这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

0 阅读:28
静静的聊

静静的聊

家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