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摘录📖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哈耶普的上位记」P23

彭彭想丁满了 2024-09-04 16:24:46

#优秀的绵羊# 摘录 📖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章 「哈耶普的上位记」

P23 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E.迪毕·波茨尔 (E.Digby Baltzell) 在他的著作《新教当权者》 (The Protestant Establishment)中谈到了慢慢改变的格局。工业经济的爆炸式发展,催生了新的财富以及财团控制的政府。铁路系统把原来分散的区域连成了整体的网络,区域经济演变成国家经济。

P24 这类精英学校为富裕家庭的年轻绅士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平台,方便了他们与来自全美各地的类似背景的家庭搭建人脉,巩固自己的价值系统,并相互认可彼此在社会顶层的地位。与此同时,大学为了吸引新贵,着手弱化自己给人的“书呆子”形象,大力鼓励课外活动。

P29 大学变得更擅于做市场营销,明明知道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被录取,但是大学还是鼓励所有学生都来申请,为的就是降低录取率和得到漂亮的招生录取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象征着学校的社会地位,而且更有实际意义。高校就如同商业机构,运营一所学校需要经费,因此也时常需要贷款。金融机构对学校信贷的考量标准之一就是录取数据。商业机构在乎的是自己的利润,学校在乎的当然就是录取数据了,而且这些数据需要逐年美化。

P33 面对这么多卓越的申请者,我们寻找的是有特殊品质的学生。

虽然高分和漂亮的履历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学生只有这两点,往往会被拒绝。而拒绝的原因大概会有“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不是一位团队建设者”或者“与大众雷同”。

第三章 「 ‘’天才‘’背后的‘’魔鬼‘’式训练」

P38 最可怕的一种误区是,家长认为,只要从小做对每一件事情,让孩子少受罪,那么孩子就能够获得一个稳定并安全的世界。

孩子在这两种方式的培育下,就如同父母的衍生品:“直升机式父母”要求孩子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溺爱式父母”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

P39 生活在精英家庭的孩子挣扎于“被认可“和“有价值”之间。用研究人类个性发展的专家迈克尔·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的话来说:“家庭派送出一位孩子,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但其实他们不过是走上了一条完成父母使命的道路。”

P41 赞美代替不了温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

P44 就算你自己的家庭或父母是理性的,他们也会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其他家长并不理性,因此学校也就不理性,甚至整个社会都不理性。不论老师怀有多么良好的初衷,校长或者其他高层管理者总是与他们背道而驰。教师是系统里停滞不前的一个群体,也是很无奈的一个群体。一位资深的教师感叹,她的学校逐渐演变成一家“客户至上”的服务型机构:不管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也不管是否对他们的心智发展有帮助,甚至也不需要高标准要求学生,只要是家长要求的,就应该“双手奉上”。

“富裕家庭的生活方式就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可以量化的美德。”在这里,可以“量化的美德”无非就是可以在大学申请表上体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总而言之,我们并非应试教育,而是应试而活。

P46 “当一个孩子追求的是受人肯定甚至被人羡慕,那么这样的需求就是个无底洞,因为它与追求被人爱是没有关系的。”

P49 给予自己寻找幸福的机会,创造自己寻找自由的机会。

P51 除了初出茅庐对职业的追求,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的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

P53 不管眼前的河流有多湍急,我们都可以选择不再随波逐流,反对举手投降。

#好书推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