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
关关看文学
2024-08-18 12:56:02
最近重温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看到很多人一边倒同情卡列宁:“安娜的老公太好了,怎么就找不到这样的好男人?”
.
骂安娜不要脸:“女人不该出轨,最后的下场都是她活该。”
.
更有甚者,说这本三观不正的世界名著就别看了。
.
真的求求那些三观党别看3分钟解说然后妄加评论了,托翁看到这些要气得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
但凡看完原著,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会如此浅薄地下结论。
.
要知道,俄罗斯文学真的很爱女,托尔斯泰把爱情看作人间最美丽的花朵。他在作品里以不同的方式歌颂爱情,对安娜这样的女性更是无限热爱。
.
书中的伏伦斯基、吉娣、列文都为安娜倾倒,不是因为安娜长得美,也不是因为她的风韵和妩媚,而是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
.
当时的俄国上流社会,充满了虚伪和谎言,残忍与自私,女人更是毫无地位,只能作为丈夫的“挂件”,要么像陶丽一样贤惠持家,忍耐丈夫的一次次出轨;要么像很多贵妇一样暗流涌动,只是维持婚姻外在的体面。
.
上流社会可以容忍遮遮掩掩的“风流”,但不能接受明目张胆的“真爱”。
.
安娜本可以如此,和情人暗通款曲,而不是公然挑战上流社会的“体面”。
.
在和丈夫卡列宁的婚姻里,她是面目模糊的工具人,丈夫不在乎她的喜怒哀乐,她从未“被看见”。
.
因为沃伦斯基给了安娜精神上“被看见”的错觉,才让她飞蛾扑火。
.
这是时代的局限,女人被困于家庭,她的自我只能通过情感的觉醒来体现:“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
如果安娜出生在现代社会,她能有自己的工作,能不依赖一个男人而养活自己,就是另一种结局。她会在更广阔的天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
托尔斯泰写出安娜突破时代的纯真勇敢,写出了她困于时代的无奈煎熬,他自己都舍不得从道德上批判安娜,而是说:只有上帝才能审判安娜。
.
今年10月2日-4日,俄罗斯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将在北京艺术中心开演。雪国的列车,通往爱与自由。
.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一个国家的戏剧和文学的美学内核总是相似的,俄氏审美,就是在凛冽和冷峻中盛放热烈的花朵。
0
阅读:62
北岛初晴
托尔斯泰是一个道德感非常高的人,他写安娜本身是为了批判,但是他写着写着发现安娜内心其实非常痛苦,反而开始纠结,而且很多当时的读者也大多同情安娜
将军您这是喜脉
我觉得和现代社会环境也有关系,大家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卡列宁这样有钱有权的人物,在当下社会,对妻子有没有爱,根本无伤大雅。哎
123闹闹闹
安娜,生活都没保障,一切凭自己任性,如果是现代社会自己有工作有收入怎样都不过分,可以做自己!但是那个年代,扶轮司机没钱,她自己也没钱,还要用着丈夫的钱,搞那么多事出来,唯一的打算就是去莫斯科投奔她哥,她是想和他哥一起两兄妹坑她嫂子的钱用,真绝!也是凭自己的美貌才搞这么多事出来,也才有那么多人看,如果是个丑妇,可能同样的故事就没人看了,大家都会憎恨她吧,当真是颜值即正义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