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说、“胡”说到不说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里一句“我要关闭话筒,交给你了”引发退居幕后的猜想。笔者觉得随口一说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许带一点感慨。但根据体制内的游戏规则,也不至于在节目里主动去说自己个人的工作安排。白岩松之前说过很多次,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是越资深越好,就像美国很多一流主播,甚至都干到七老八十,因为有经验,也因为能给人一种持重和信任感。按理说,新闻不比娱乐,其严肃性和真实性,胜过新鲜感和网红脸。 但可悲的是,当前的大环境似乎并不这么看。现在还有多少人看主流媒体的所谓新闻呢?相信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从本质上讲,作为60后的白岩松,他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人,也就是电视辉煌的那个时代。90年代初赶上了东方时空等一系列节目的走红。时势造英雄,那个时候市场经济大幕拉开,城镇化也在快速发展,客厅里放个电视成为那个时代小康生活的标配,早上吃个油条包子配电视新闻,很多人家里还订了一份都市报,两种食粮都解决了。现在,都市报早就不知道今夕何夕了,电视新闻的衰退还晚一点。 时过境迁,无论是舆论大环境、传播的技术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天翻地覆。现在早上谁还有功夫在客厅吃早饭看电视,早饭要么路上啃要么就不吃,早上醒来很多人的标准动作估计就是蹲厕所里看手机。至于舆论大环境,就不细说了,说出来恐怕也发不出来。 白岩松不是没有尝试过。两三年前搞过一档《白问》的移动直播访谈节目,根据当时的介绍,节目就是想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来采访重磅人物,因为在移动平台直播,也能及时和网友互动。记得节目采访过当时的驻美大使崔天凯等人,但节目没做几期就没了下文。新媒体平台也曾想打造《岩松说》等短视频节目,但估计是没想好节目内容到底是依托电视端的《新闻1+1》进行二创还是说直接出一个新媒体的竖屏,所以这个节目基本上不成立。 白岩松能发挥的地方真的是很小了。除了《新闻1+1》还有一个周播节目《新闻周刊》,每周《新闻周刊》结尾的时候会点评一些热门新闻,看下来真是越说越小,以前这样的话题上个都市报都费劲,现在上了国家平台。比如上上周说的是共享单车座位上加了一个清凉座垫,值得点赞;再上周说的是文博场馆延长开放;再之前说的假期保护孩子,防止溺水等等。你说这话题不重要吧,好像也重要,和大家生活密切相关。你说很重要吧,有点膈应“重要”这两个字。很多也算不上什么点评,就是一种提示、提醒。共享单车加个清凉座垫,这也值得国家台的周刊栏目去说一下?这得是多牛的一个垫子啊。这样的白说,说了也白说,还真不如不说。不知道白岩松说完,自己是个啥感受。 环球的胡锡进之前在网上总被人喷,网上口碑两极。白岩松也差不多,骂的人不少。平心而论,他们很多言论其实挺好的,有的是在尽力突破,是市面所见最大胆的说法了,有的还能提供一点情绪价值。但一个人说话多了,难免言多必失。但一个开放的社会、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让人说话,天不会塌。敢说绝对不是啥坏事,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然而现在,“胡说”也没得说了,白说也要不说了。对这两位个人而言,其实也没什么。人家早就功成,但对社会来说,还有谁去说呢?
从“白”说、“胡”说到不说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里一句“
聊两岸事
2024-08-15 14:50:10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