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曾经写过一篇长文去骂“不作为官员”,骂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这篇文章,就是《古文观止》里的《争臣论》。 从文体上而言,《争臣论》是一篇很精彩的辩论文,也是最能体现韩愈政治纲领的一篇说理文。这篇文章,也从侧面解释了韩愈会因骂皇帝而被贬的原因所在:太敢说了,从来是不服就干! 全篇围绕韩愈论证谏议大夫阳城究竟算不算好官来展开,韩愈的观点是“他不是好官”,韩愈下了结论之后,就是具体论证了。 谏议大夫阳城,因为品德高尚而被举荐为官,古代对品德的注重,透过阳城便可见一斑。然而,韩愈认为如此品行纯良的阳城,却并不算一个好官,到此韩愈的中心论点也出来了:他是好人,却不是好官。 具体论证时,韩愈采用先褒后贬的方式,他先说,作为一介平民,阳城不仅“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而且“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人皆以为华”,而“阳子不色喜”,而且,“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做到“富贵不移易其心”,总之一句话,阳城这个人,品德是真的好,能居官位五年,还和做平民时一样,一点没变,这是德行真的过人啊。 但,韩愈接着就引用《易经》中的种种,来阐述阳城“不是好官”的原因了,他说:阳城有问题,恰恰就是因为在野和为官时候,是一样的。这里就涉及到“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了,你在某个位置上,你还和不在这个位置上一样,你这个位置就没有坐正。韩愈的褒奖里,实际藏了刀子的,够狠。 韩愈说《周易》强调“恒其德贞”,保持自己德行不变,这固然是好的,可是,这是对普通人而言的,并不是对于一个官员而言的。 韩愈认为,一个人在一个位置(职位)上,就必须做那个位置上的人必须做的事,不然就是“不作为”,我们现代人把“不作为”叫做“渎职”。 韩愈指出,正确的做官是:“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君子在那个位置上,就应该一心想着以身殉职,这才是正确的做官。 韩愈以“禹过家门不入”(大禹)、“孔席不暇暖”(孔子),以及“而墨突不得黔”(墨子)为例,说明圣人不能够“自安佚之为乐”,而是“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就是说,圣人是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而应该为天下苍生的困苦而奔走。 此处,韩愈将阳城的“不作为”等同于图安逸,并没有错。躺平者,有几个不是贪图安逸之辈呢! 韩愈说,谏议大夫就是要提建议的,可阳城却从未提过建议,这简直是太不作为了,甚至可以说是犯了包庇之罪。这时候,有人提出相反意见,他们说:可能阳城给皇帝提了建议, 只是为了顾全皇帝颜面,所以没有把建议说出来,毕竟建议说出来,皇帝的缺点就暴露了。 韩愈听了这话直接跳起来了,他说:他如果进言了,一定要说出来才对,这样可以让天下人知道皇帝是能从谏如流的,这样四方有志之士,不就蜂拥而至了。这是好事,肯定不会瞒着啊。至于皇帝的缺点颜面,那根本不是他这个谏议大夫需要考虑的,那是宰相们考虑的,他如果还考虑这些,那他就做不了谏议大夫。 紧接着,韩愈说了另一种可能,也就是阳城是因为怕死而不敢进言,但他认为这也是错误的,也能侧面证明他不是好官,他说:进言确实有危险,历史上不乏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的事件,春秋时期齐国上卿国武子就是因为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于是见杀。但因为此就不进言,不做一个诤臣,那是可怕的。 最后,韩愈的结论也呼之欲出,他认为:阳城根本不是好官,他应该主动请辞,把职位让出来,以让真正有作为者坐这个位置。 这篇文章,也充分告诉我们:韩愈是真不怕得罪人。韩愈是真正的文如其人,他在文里强硬,一生所为也非常硬核,是出了名的“不服就干”,为了进言得罪皇帝的事,他也确实做过。如此韩愈,写这样一篇文章骂阳城等一众不作为官员,还奇怪吗?完全是常规操作啊。 看了此文后,韩愈因骂皇帝而被贬,就显得“很韩愈”了,完全在意料之中。此文,也侧面佐证:说到做到的韩愈,当真对得起“万世师表”的美誉。图为韩愈AI还原照
韩愈曾经写过一篇长文去骂“不作为官员”,骂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这篇文章,就是《古
李满谈过去
2024-07-23 14:18:36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