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到改革开放的前30年,在上海有不少个体经营户,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

米儿锐评文化 2024-07-13 14:11:18

新中国到改革开放的前30年,在上海有不少个体经营户,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些时段还非常丰富。我可以举一些例子。 有修伞的,串牙刷的,修套鞋的,配钥匙的,理发的,补碗的,补锅的,收废品的。 有挑着担子卖小馄饨的,卖糖粥的,看西洋镜的,卖梨膏糖的,卖棉花糖的,卖小鸡小鸭的。 有烟杂店,有看小人书的摊,有供应开水的老虎灶,有茶馆,茶馆里还有说书的,有加工被棉絮的棉花店,有买针线橡皮筋的,有钢筋锅换底的,有铝桶换底的,修钢笔的,修煤球炉的。 有木匠上门修门窗和打家具的,有裁缝上门做新衣服的,有泥瓦匠上门补漏的,有上门倒马桶的,有领小孩的。 还有许许多多个体的经营户。虽然,那个时候个体经济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但存在是客观的。 网上有人说前30年没有个体经济,那是不准确的。在我们上海就有,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有,而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但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甚至有一个说他是民国出生的,也否定这一些,要么是他的家乡很偏僻,要么他是故意的。我们小时候甚至还看到过和尚念经,道士做道场。庆祝国庆十周年时,大游行的队伍中还有道士和和尚。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5

用户10xxx45

2
2024-07-14 21:32

我记事起的70年代初,应该是管的最严的,不过挎篮买早点,理发,修锅盆,修牙刷,夏天买棒冰都有,邻居还有一个修鞋的,听长辈说,他们起码从50年代起,一直干这个的,有执照,后来的人不能申请

米儿锐评文化

米儿锐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