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与日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除了规定中国军队不能进入上海,只能派警察驻守外,且还要取缔一切反日宣传。在整个30年代,国民政府都在认真地执行“取缔反日宣传”,尤其是在1935年,一心一意用于安内的老蒋甚至颁布《敦睦邦交令》,要求:凡我国民对于友邦,务敦睦谊,不得有排斥及挑拨恶感之言论行为。且凡以文字、图画或演说为反日宣传者,均处以妨害邦交罪。在同年5月4日,上海新生周刊发表了了一篇《闲话皇帝》的科普文章,其中提及了日本天皇,结果愣是被国民政府说成对天皇不敬,并随即将杂志停刊,主编被关进了监狱,并把这是在全国大范围宣传,严禁同类之记事,违者严惩不贷!因此在那个时候,无论报社还是民间都对抗日这个禁语噤若寒蝉,涉及日本的一切话题都必须小心伺候,报纸发表文章的时候都是用“XX”替代“日本”。 1936年,温州报刊《明天》第七期,用的“伟大抗X武装先锋队”来替代“伟大的抗日武装先锋队”标题,文中也是用“抗X救亡”来替代“抗日救亡”。同样在当年上海报刊《沪民》第15期14页的一篇文章,标题同样是用“一个抗X英雄”来替代“一个抗日英雄”。 当时的开封报刊《保安半月刊》第1卷第10期42页还刊登了一副用于讽刺的漫画,一个中国人在烈日下面打着一把伞来抵挡暴晒,漫画标题是“抗X”。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依然担心友邦诧异,报纸中依然用“抗X”取代“抗日”。1938年8月,武汉会战期间,香港《大公报》在一篇题为《大江南北我军得胜,保卫武汉信念愈坚》的文章中,依然用“XX”替代“日本”,用“X军”替代“日军”,就连打了胜仗也只能说是歼 x 甚众。还陆续有标题《蒋委员长发表告沦陷地区民众书,我国抗战已获显著胜利,政府一刻不忘收复失地,吁请全民奋起驱除XX》,《国民参政会电慰蒋委长及前方抗X将士》。甚至在报道赵登禹将军牺牲时的报道也是:赵将军身中三创,犹大呼杀XX。 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后,国内的报刊才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说抗日,不用再用XX替代了。#抗日战争# #军事历史# #抗日战争#
1932年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与日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除了规
星空评过去
2024-07-06 09:35:30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