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60多岁的郭子仪正抱着美妾作乐,突然有下人禀报说卢杞求见。郭子仪神色巨变,赶忙放下怀中的美妾,急匆匆地喊道:“快!快!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郭子仪“藏人”并非因为自己小气,那他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郭子仪府邸内一片祥和。
老将军正悠闲地品茗赏花,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家仆慌张地跑来报告:"老爷,卢杞大人求见!"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瞬间让郭子仪的神色骤变。他迅速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卢杞,这个名字在朝中可谓是臭名昭著。
他相貌丑陋,心胸狭窄,却野心勃勃,不少人都对他避之不及。
郭子仪深吸一口气,快速整理衣冠。他低声吩咐道:"立即通知府中所有女眷,速速躲避,没有我的命令不得露面。"
家仆虽然不解,但也不敢多问,赶紧去传达命令。
府邸内顿时一阵骚动,女眷们纷纷躲藏起来。
郭子仪则亲自来到大门口迎接卢杞。只见卢杞一脸傲慢地走来,郭子仪却笑容可掬地迎上前去:"卢大人大驾光临,实在是蓬荜生辉啊!"
卢杞被这热情的态度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他原本以为郭子仪会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冷眼相待,没想到竟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
郭子仪热情地将卢杞请入府中,吩咐准备最好的茶点招待。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郭子仪对卢杞大加赞赏,称赞他才华横溢,前途无量。
这番恭维让卢杞心花怒放,不知不觉间放下了戒备。两人畅聊至日落西山,郭子仪又盛情挽留卢杞共进晚餐。
酒过三巡,卢杞已经醉意朦胧。郭子仪见时机成熟,开始旁敲侧击地打探朝中局势。
卢杞在酒精的作用下,不经意间透露了不少朝中秘闻。郭子仪则一边附和,一边将这些信息牢牢记在心里。
送走卢杞后,郭子仪长舒一口气。他知道,这次的应对将为郭家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
看着卢杞远去的身影,郭子仪才对解释道为何要让家中女眷躲起来。
原来,卢杞长得奇丑且心胸狭隘,家中女眷若是瞧见了肯定会不经意流露出鄙夷和嫌弃。
若是被卢杞看出来,他一定会记仇的!好在这一次郭子仪提前清场。
果然随着时间推移,卢杞平步青云,很快就位居宰相之位。他开始大肆排除异己,但唯独对郭家网开一面,甚至多次出手相助。
郭子仪的远见卓识再次得到印证。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相反,他更加谨慎地经营着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平定吐蕃之乱后,唐代宗欲加封郭子仪为尚书令。但郭子仪三次婉拒,这一举动引起了朝野上下的猜测。有人认为他是真心不愿加官进爵,也有人猜测这是欲擒故纵的把戏。
终于,在朝堂之上,唐代宗忍不住问道:"郭卿,你究竟想要什么赏赐?"郭子仪沉吟片刻,出人意料地回答:"臣想要六位美女。"这个请求让在场的大臣们都惊呆了,唐代宗也不禁皱眉。
郭子仪看出了皇帝的疑虑,连忙解释道:"老臣虽年事已高,但仍能弓马娴熟,还请陛下放心。"唐代宗虽然心存疑惑,但还是应允了这个请求。
不久后,六位美女被送到了郭府。郭子仪不仅没有避讳,反而大张旗鼓地修建庭院,购置珍奇古玩,经常与美女们在院中听曲赏花。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非议,就连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也看不下去了。
一天,郭暧忍不住质问父亲:"父亲为何要如此自污?"
郭子仪意味深长地看了儿子一眼,缓缓道来:"你也到了能懂事的年纪了。我们郭家虽然忠心为国,但难免会有小人陷害。功高震主啊,稍有不慎,整个家族就会万劫不复。"
郭暧听罢,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为了保全家族,父亲不得不如此退让。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郭暧心中五味杂陈。
郭子仪的这番话,道出了他一生的处世之道。他深知,在朝堂这个大染缸中,光明磊落并不能保证平安。要想在乱世中全身而退,就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懂得进退。
郭子仪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应对朝廷斗争上,更体现在他对家族的长远考虑。
一个家族的兴衰不在于一时的荣华富贵,而在于能否长久地传承下去。因此,他宁可牺牲个人声誉,也要为家族谋求长治久安。
这种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孤例。春秋时期的范蠡,三国时代的司马懿,都是善于审时度势的智者。他们或功成身退,或韬光养晦,最终都在乱世中保全了自身,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郭子仪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时候退一步未必是软弱,而可能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懂得审时度势,明白进退之道,才能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走得更远。
主要信源:《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二》
春去春又回
和人打交道风险很大
忧国忧民
全是勾心斗角的智慧,悲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