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作曲家王立平接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就是给87版《红楼梦》谱曲,他要求曲子全部由他独立创作。他还做了一个更大胆的事,他不用专业歌唱家,而是打算用一个汽车工来唱《红楼梦》的歌曲。 这个被挑选女子,叫陈力。 王立平是国家一级作曲家,他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好比《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还有《大海啊故乡》等。 1982年,王扶林导演决定筹拍电视剧版《红楼梦》,演员、服装和道具等等,在书中都算是有迹可循,可是唯独歌曲却是难事,因为书中有词却没有曲谱,所有的歌曲都只能原创。 为了替王导解决这个难题,他的夫人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编辑王芝芙,找到了王立平。 王立平也是一个老红楼迷了,他早在10年前就读完了《红楼梦》,他早就想给《红楼梦》谱曲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当王芝芙问他:“愿不愿意来《红楼梦》谱曲?”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但是要他加入剧组,他有两个要求:第一,全部的曲子都要交给他来做,其他人不能干涉;第二,歌词都要用曹雪芹的原词。
对于他的这个要求,王导只是问了一句:“这么多集,你一个人写得过来吗?”王立平说:“只要您拍的过来,我就写的过来。” 因为他的信心,王导就把谱曲配乐的工作全权交给了他。 王立平虽然没有说大话,他确实能做好所有配乐的工作,但是书中一共有13首歌曲,到底选哪首做片头曲,他可是有点费脑筋了。因为主题曲是整个电视剧的开端,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收视率。 为了做出来歌曲,王立平早早就跟组了,他跟着红学家和红楼梦的主创们天天待在一起,去参观北京的明清建筑,也去参加红楼梦培训班,他要了解与红楼梦相关的所有细节。 最后,他选定了《枉凝眉》,他把理由告诉大家时,全票通过他的建议。 本来都是先拍摄好电视剧才需要配乐,但是为了让红楼梦的主创们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物感觉,王导要求王立平先把《序曲》和《枉凝眉》写出来。 王立平平日里写词很快,但是这一次却出奇的慢,因为慎重,所以必须认真。仅仅《枉凝眉》这首曲子,他就写了1年零2个月。 为了写好歌曲,王立平是除了导演之外,第一个到剧组的人,他创作起来坚持就不分昼夜,随时随地都在写,饿了就随便吃点,困了就睡一下,醒了就继续创作,他都把很多梦话给写道曲谱里边去了。 红楼梦的13首歌曲,王立平整整写了4年半,最后只拿到9000块的报酬,他说他这段时间里,从来没有水果一个好觉,常常都趴在钢琴上哭。 为了写好黛玉最经典的《葬花吟》,他更是废了1年零9个月。他最初也不明白为何曹雪芹胡喜欢爱哭的林黛玉,只是直到有天他读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突然就顿悟了。林黛玉看似在葬花,实则是在问天,问命运。 写歌就是这样,有个灵感,就会很快,所以他一气呵成写完了《葬花吟》。 《葬花吟》现在我们听到的版本是有合唱的,这不是七个人一起唱,这都是陈力一个唱了七遍组合在一起的。合成每次错了一点,就要重新来,所以陈力没有毅力和坚持都无法唱好这首歌。王立平选陈力真的没有看错人。 王立平想要一种空灵、干净却又美丽的歌声,这个声音他在他记忆中就是陈力。 只是,当初选择陈力,他也顶着巨大的压力。87版本《红楼梦》是中央台出品,所有人都在关注,他却没有选择专业歌手,而是选择一个业余的歌手,还是一个汽车工。不仅别人觉得不可置信,他自己都觉得大胆。 幸好王导理解他,愿意遵从他的选择。 陈力从小学习京剧,但是后来因为练功受伤,所以她就到长春汽车制造陈当了一名化验员,单位每年都会有一些演出任务,都是由她上台唱歌。 陈力的演唱功底不行,王立平为了让她尽快进入状态,就开始了魔鬼训练。当时王立平的妈妈腿受伤了,就住在隔壁听他们联系,每次王立平都能把陈力骂哭。王妈妈都忍不住训斥儿子,能不能态度好一点? 立平说:“绝对不能因为歌曲给电视剧拉低分。”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靠近曹雪芹,他们必须做到最好。 幸好,陈力的忍耐力足够,每次都被王立平骂得狗血淋头,她哭完了还是会继续来唱歌。 王立平的教导很严格,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教陈力唱,唱对了在一句一句地唱,现在我们听到的完成的一首歌,从来都不是一次就录成的,而是录了很多次最后才合成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感觉,就是每次听《枉凝眉》都会想哭。这首曲子本来就很悲伤,而且当时陈力的丈夫刚好去世了,所以她在整首歌里融入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所以听起来就会越发的悲凉。
1987年的大年初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首次公开播放,《枉凝眉》却成为大家都会唱的歌曲。
300年前,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300年后,王立平的作曲和陈力的演唱,融合了曹雪芹的词,成就了新的千古绝唱。
你觉得陈力唱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