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条件允许的话,孩子要多参加研学营?
我想了想有三点:1. 都说中国的孩子是家,学校,培训班三点一线,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是家,学校,营地。风妈的外教老师在英国就是给孩子做户外营地的培训老师。据他说在欧美,户外研学几乎是孩子的标配,和学业同等重要。
2.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童年要帮孩子积累足够的具象素材,如果孩子没见过一个东西的具体样子,基本不可能理解它的抽象概念。
3. 城市孩子缺少“探索”“独立”“挑战”的机会
以前带小风去的都是舒服一点的地方, 比如三亚亲子酒店蹲,觉得沙漠这种地方如此‘艰苦’,有什么可去的,没想到大人觉得艰苦的,小孩子并不这么认为,他喜欢的不得了。
思考总结了几点:
1. 果然还是要多出去看看不一样的,激发各种想不到的兴趣
回来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会拉着风妈看地图,找宁夏,找银川,找腾格里沙漠,没想到激发了小风的地理兴趣。 以前念文史类书籍很难进行,比如念到茫茫大漠,戈壁风光,小风就很懵逼,去了沙漠营,风妈昨天给读《长城》,《昭君出塞》,小风兴趣就很大了,跟他讲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他也能理解一些了,之前这些是根本没法展开。
2. 刷新了孩子的自信值,敢于探索,更加勇敢
这次我认为小风自信暴涨的原因有两点:
1)出色完成沙漠徒步21公里,震惊全家人,这次独特的体验必将增加他的自信心,因为我深知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干过什么,而不是说教。原来去上课走一段距离就不想走,现在轻轻松松
2)因为小风沙漠营期间,经常情不自禁说英语,结营仪式大家让他用英语说,他站在上面大方说了2分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他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回来后,群里妈妈说自己四年级的儿子也开始飙英语。
3)同行的人很重要,互相学习探讨
参加的大人都很重视育儿,不仅学习,还有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所以一路能看到每家的育儿特色,以及对应的亲子关系,互相讨论学习。 参加的孩子,也基本上都很优秀的,真的各有各的优秀,想了下,共性就是独立、勇敢、自信、阳光,孩子也会交新朋友、玩耍、互相聊,在关系中感受。
4)大人小孩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可能性
坚果部落每个研学营都会寻找当地非常特别的人来给孩子分享,他们不一定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但是为了热爱和梦想,活出不同的人生精彩。比如小风这次去腾格里沙漠种树的吴向荣老师,从海外留学归来,在阿拉善左旗种树,一坚守就是二十多年。人生不是既定的轨道,而是旷野。
看来以后可以多多安排起来。风妈反思:只去舒服的地方,人眼界还是狭窄的,看不到世界多样性。
实话说,现在城市的孩子非常缺少真正吃苦的机会,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能挑战自我,更加勇敢独立,并且家里的经济条件可以支撑,那么可以考虑一下安排一次五天四夜的腾格里沙漠无人区探险+治沙公益人人生体验+西夏文明探秘,你将和孩子收获一段无人区沙漠里的独家童年记忆[汪洋海蓝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