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海容和毛主席两个女儿的合影,王海容(左一)和李敏(右一)李讷(左三)  

另子维好故事 2024-06-04 16:14:28

这是王海容和毛主席两个女儿的合影,王海容(左一)和李敏(右一)李讷(左三)   王季范的儿子王德恒在抗战中爆发后,投笔从戎,奔赴延安,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后来抗大毕业后,在组织安排下,回到湖南从事地下工作,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最后牺牲。 王德恒牺牲时,王海容还不记事,她从小就跟着母亲萧风林生活,还有自己的爷爷,王季范。 从6岁开始,王海容一直在长沙读书,成绩优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海容才跟着王季范迁居到北京生活,住在一个四合院。正是在北京生活,得到了毛主席更多的关爱。   那时的四合院虽然宽敞,但前来的客人却着实众多。在那个时期,无论是来自湖南还是东北,所有到北京的亲戚几乎都住在王季范的家中。毛主席若是要接见哪位亲戚,通常会先把电话打到王季范的四合院,由这里代为转达并落实具体的见面时间。   毛泽覃的前妻周文楠,在抵达延安后与王英樵成婚。解放后,周文楠将周陈轩接到哈尔滨一起生活。有一次,王英樵到北京开会,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希望能与毛主席见上一面的愿望。中南海的第一次约见电话打来时,王英樵恰好上街买东西去了;第二次亦是如此。一直到第三次,王英樵才终于万分感动地接到了这个期盼已久的电话。   就这样,王季范的四合院成为了毛主席与亲戚们联系的重要枢纽,而王海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毛主席每次接见亲戚时的小“陪客”。   1954年的深秋,毛主席亲切地会见了韶山亲友王淑兰、邹普勋、毛锡臣、钱希钧等人,王海容就跟随着王季范爷爷一同在座。1956年和1957年,毛主席多次接见文家的亲友,在多张照片中都能看到王海容那俏丽的身影。   毛泽民的养子毛华初,至今仍感慨万千,回忆起1955年的冬天,毛主席派人驱车到头发胡同王季范家接他前往中南海,那个小姑娘王海容是那样的罕见地文静且彬彬有礼。可以说,毛主席几乎是亲眼看着王海容一天天地成长起来。   时光流转到50年代末,王海容在高考中落第,心中难免有些许的失落和不舒服。然而,毛主席却给予她鼓励,劝她深入社会实践,去工厂工作。王海容也不负所望,在1960年一鼓作气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的俄语专业。   在大学的这四年里,毛主席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她、引导着她。1963年12月26日,毛主席迎来了他的70寿辰,他设了两桌饭,除了至亲之外,还邀请了四位湖南同乡的老人作陪,他们分别是王季范、程潜、章士钊和叶恭绰。毛主席事前特意关照每位来客可以携带一个子女,程潜带来了他的大女儿,王季范则带来了他的孙女王海容,章士钊带来了女儿章含之,当时的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担任英语老师。   饭前,毛主席与这四位同乡谈笑风生,纵论古今。他又询问起一同前来的几个儿孙辈的情况,对着王海容说道:“你的辈分最小,但今后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却要最多。”   1964年的夏天,王海容顺利从大学毕业,并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一年英语。在整个大学期间,毛主席与王海容进行了多次海阔天空般的交谈,对她的革命信念和知识结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引导。   有一次,毛主席问王海容是否会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海容点了点头。“那你背背看。”王海容落落大方地背诵了出来。毛主席说:“背得倒是一气呵成。假如敌人把你抓去怎么办?”“自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制度推行的是苏联的五分制,五分、四分、三分、二分,相当于甲乙丙丁四等。王海容作为一个认真读书的优等生,十分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争取五分呢?” 这位老人家耐心地点拨王海容:“搞五分累死人,还要学那么多东西,学多了害死人。 王海容在当时或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毛主席这番谈话的深刻内涵。但在其后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她才逐渐慢慢理解了毛主席所寄予的高远期望和深刻意义。   1965年,王海容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成为了外交部的得力干将。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而在这之后,王海容也神秘消失了六年。毛主席时代的结束,也代表着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告终。 但遗憾的是,王海容一生没有结婚,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她的一生也是了不起的一生。 有人问她要不要写回忆录,王海容与众不同,她从未有过撰写与毛主席相关回忆录的打算。不过在与孔东梅(李敏的女儿)交流后,孔东梅创作了一本讲述王海容和毛主席故事的书,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素材。 王海容一生与毛主席渊源深厚,她于2017年9月9日在北京去世,而这一天恰好是41年前毛主席离世的日子,这么特殊的日子,不知是巧合还是偶然……

0 阅读:44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