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水浒传》中的梁山,不是写的现今山东菏泽梁山,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4-23 14:48:42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水浒传》中的梁山,不是写的现今山东菏泽梁山,而是北京石景山,为什么? 历代以来,都认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在山东境内,因为,施耐庵在书中就是这么写的。第十一回中,柴进告诉林冲:“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馀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 作者言之凿凿,梁山就是山东济州管辖之下的一个“水乡”。济州即今之菏泽,而今梁山却归属梁山县。1949年前,并无梁山县,本名昆山县,因《水浒传》而使境内的梁山更为出名,因而改昆山县委梁山县。显然,“山东梁山”反倒是因为《水浒传》而得名的一处人文地名。 梁山不大,如何能驻扎得了数万人马?而且,书中说的是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也就是说,梁山周围是八百里湖泊,山东梁山哪里有如此浩渺的湖水? 因此,曾经有人论证,梁山实写的是八百里洞庭,梁山好汉写的是钟祥、杨幺起义。此说其实出自清初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这部续书写的是宋江、卢俊义等梁山好汉“转世”为“幺”,重聚洞庭湖起义。 续书以及洞庭湖梁山说不靠谱,为此,用心的读者朋友从地理变迁考证,得出如今梁山一带古代时就是一片湖泽……。这样的考证固然显得有理有据,但《水浒传》中的梁山却不是写的这里,历史真实中的宋江聚义,也不在山东梁山。 《宋史·徽宗本纪》有关宋江起义的记载:“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这段记载证实,宋江是“淮南盗”,淮南,指的是安徽中北部一带,与山东无关。因此,“梁山”不在山东境内。 《宋史》是正史,哪怕再被诟病,也都是以宋代史料编修的,属于官修历史,应当比《水浒传》之类的小说靠谱得多。以《水浒传》否定正史,这种“研究”是极不严谨的。 所有的史料中都没有说宋江起义的地方在山东梁山,那么,《水浒传》为何写的是“梁山”好汉,施耐庵的依据又在哪里呢? 《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正合《东都事略》“宋江三十六人”的记载,但三十六条好汉的绰号姓名却是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这两个出自南宋人之手的资料中,就讲到了宋江聚义的地方。 《大宋宣和遗事》中说,晁盖等七人劫了生辰纲,“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法落草为寇”。此前,杨志与林冲、孙立等十二指使押运花石纲,杀二少后生与解差,“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 宋江杀了阎婆惜,留下一首诗,其中写道:“要捉凶身者,梁山泺上寻”,然后,上太行山投奔了晁盖。此时,晁盖已死,宋江按照九天玄女天书所示,聚齐三十六员猛将,与吴加亮商议:“休忘了东岳保护之恩,须索去烧香赛还心愿则个。”于是,杀出太行山,袭扰州府,也就与《宋史》对上了号。 《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赞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也证明宋江是在太行山聚义。 宋江是山东郓城人,但聚义的地方却是“太行山梁山泺”,泺同泊,但此梁山泊不是山东梁山泊,而是太行山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的出处就在这里,但却只是借用了这个地名,实写的却是北京石景山。难道说,石景山就是梁山?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中说:“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漯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诗经·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此梁山即《水经注》中的梁山,在北京之西,故有“京西梁山”之说。 此梁山,即后来的石景山一带,《水浒传》中就以梁山指代石景山,书中的“景阳冈”之一隐喻就是京西梁山,也就是石景山。石景山(梁山)还隐写在《西游记》中,就是西梁女国以及晒经石之湿经山。 梁山之东,就是大明燕王藩地,永乐十八年后,就是大明都城。大明都城在梁山之东,这就是《水浒传》中的“山东”。梁山在战国时期燕国地界,施耐庵又借“燕”而隐写燕王朱棣。 既然如此,北京梁山怎么就没有八百里水泊呢?八百里与书中多处“重八”一样,隐写的就是朱重八。水浒、水泊,并不是写的真实的水,而是“积芦灰以止淫水”的水,《水浒传》中以117处芦苇的描写,隐藏了女娲补天故事,淫水即洪水,指的是朱洪武。朱洪武“封建诸子”导致大明藩镇之乱,《水浒传》隐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水浒”二字真正的寓意,就是说的大明始建于洪武,大明将亡于洪武封建,为水所吞没。 女娲补天神话出自《淮南子》,这部书本名《鸿烈》,淮南王自言:“鸿,大也。烈,明也”,施耐庵因而以此暗写“大明”。淮南在洪武年间属凤阳府,所以,又借《淮南子》隐写朱元璋,大明太祖就是“淮南子”。从这层隐喻来讲,施耐庵也采用了《宋史》之说,宋江就是“淮南盗”,聚义地方不是山东梁山,而是梁山之东,寓意燕王夺位,大明迁都。 不过,《水浒传》中的山东也指实地山东,并不完全写的是石景山(梁山)之东。这是因为,朱元璋说朱姓出自邾国曹姓,邾国就在“东鲁”,是鲁国的附属国——这一笔,还是写的明朝历史。#水浒传#

0 阅读:117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