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猿看文物#【青铜编铙】年代:商尺寸:共3枚,通高10-15.3厘米出土地:河

丝佩说历史 2024-03-31 13:46:41

#小猿看文物#

【青铜编铙】

年代:商

尺寸:共3枚,通高10-15.3厘米

出土地:河南安阳大司空村东南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组文物出现在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七集《家国》15分15秒。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乐器配合乐歌、乐舞助祭是商人祭祀运用的主要手段。《何以中国》第七集中商王纣的乐官太师疵与少师彊一路护送的编铙就是商王朝最神圣的祭乐乐器之一。

铙(náo),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说文·释铙》记载:“铙,小钲也。从金,尧声。军法:卒长执铙,古乐器名,行军时用之,下有短柄。”可见铙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之后也用于祭祀和宴乐。商代编铙在使用时一般为植奏,即铙口向上放置于木柱之上,以敲击铙沿而得声。

1983年,这三件青铜编铙出土于安阳大司空村东南M663号墓中,属于殷墟文化二期遗物。该墓为长方竖穴形,有棺木、熟土二层台及腰坑,有殉人殉狗现象。随葬品比较丰富,编铙出自墓主头前棺外撑内东北角。这三件编铙形制和花纹相同,大小相次。饶腔体作合瓦状,口缘内凹呈弧形,鼓部正中处有梯形凸起,舞部正中有管状甬,与腔体相通。饶腔体外两面均浮雕饕纹。内壁铸有铭文“古”字。

经过测音,这组青铜编铙已能构成合理的音阶序列。可见商代后期的音乐文化已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水平。

资料来源: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2] 徐广德.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J].考古,1988(10):865-874+961-962.

[3] 陈中岚. 殷墟出土乐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4] 闫浩.商代编铙与先秦礼乐的肇始[J].中原文物,2016(05):48-50.

图1|青铜编铙正面图 图源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七集《家国》

图2|青铜编铙(共3件)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图3|青铜编铙线图 图源考古发掘简报

文|观察猿赵昭昭

0 阅读:7
丝佩说历史

丝佩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