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底,空军工程系102教授会主任梁守槃的一份请调报告摆在陈赓的办公桌上。梁教授的报告很简单,只是说目前教授会的工作不好开展,请求学院允许自己调回南京原单位。 晨光初照,清新的空气中,陈赓的办公室里显得异常安静,这份请调报告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陈赓的心上。陈赓沉吟不语,他知道,梁守槃的请求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当前教授会工作状况的一种反映。 陈赓决定深入了解情况,他召集了教授会的几位核心成员,包括梁守槃在内,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共同讨论这一问题。会议室内,大家围坐一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梁守槃首先发言,他没有直接谈及请调的原因,而是细数了教授会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的工作被严重低估了,”梁守槃的声音略显激动,“我们的建议往往被忽视,甚至有时候,我们的地位还不如一些临时工。” 听完梁守槃的发言,陈赓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我听到了你的不满,也感受到了你的挫败。但是,请相信,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 随后,陈赓逐一听取了其他人的发言。他认真记录,不时询问一些细节问题。两个小时过去,陈赓终于放下了笔,摘下眼镜,深深地揉了揉眼睛。 站起身来,陈赓开始踱步。他的步伐缓慢而沉稳,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最终,他停下来,面向大家,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说道:“守槃,也许我们确实疏忽了,忽视了教授会的困难和挑战。” 梁守槃急忙插话:“陈院长,您能听我说,我已经很感激了。” 陈赓继续说:“我们的确需要改变一些看法和做法。教授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到受辱或被轻视。我会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每位教员的工作和贡献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这番话让会议室内的氛围明显缓和了许多。陈赓还提到了如何改善与外部专家的合作关系,以及对一些具体管理措施的调整。他的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最后,陈赓又回到了梁守槃的请调报告上:“守槃,你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看看这些改变能否让情况变得更好吗?” 梁守槃的决定,在那一刻,不仅仅是对陈赓信任的表达,更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承诺。他的这一决定,虽然没有多余的言语,但意义重大。 随后的日子里,陈赓立即行动起来,组织了一个专项工作小组,旨在解决教授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个小组由学院的几位副院长、教授会的代表以及一些行政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梁守槃也被邀请加入,作为教授会代表,直接参与到改革的过程中。 工作小组的第一项任务是全面了解教授会目前的工作状况和面临的困难。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发放给所有教授会成员。同时,还组织了多次座谈会,邀请教授们分享自己的工作体验和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些努力,工作小组很快掌握了一手资料。他们发现,教授们普遍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工作环境不尽人意,与行政部门的沟通也存在很大障碍。 收集完信息后,工作小组开始制定改进措施。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包括优化教授的工作环境、建立教授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提升教授在学院决策过程中的地位等。 在陈赓的推动下,这些措施得到了迅速的实施。学院为教授们配备了更加舒适的办公环境,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展示教授科研成果的平台,让他们的工作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与此同时,定期的沟通会议也被正式列入学院的日程。每月一次,教授会的代表和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会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学院的发展计划、教学科研的进展以及遇到的任何问题。梁守槃和其他几位教授成为了这一机制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倾听和尊重。 更为重要的是,陈赓还特别强调了对教授专业成长的支持。学院不仅为教授们提供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还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改善了教授会的工作氛围和条件。教授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院的认可和支持,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在这样的环境下,梁守槃和他的同事们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仅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还成功申请了几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军工程系102教授会的形象彻底改观。曾经的困境和挫败感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术团队。梁守槃的请调报告,最终被他亲手撕毁,成为了一个历史的注脚。 而学院在陈赓的领导下,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他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工程人才,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终,空军工程系102教授会和学院的故事,成为了一个传奇,被后来的教师和学生口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梦想和事业不懈努力。
1953年5月底,空军工程系102教授会主任梁守槃的一份请调报告摆在陈赓的办公桌
诸葛利剑
2024-03-16 20:42:09
0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