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徽宗犯下战略大错宋朝克复西夏指日可待自宋真宗时代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之后,

香彤评过去 2024-03-13 10:59:53

若非徽宗犯下战略大错

宋朝克复西夏指日可待

自宋真宗时代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实现了百年和平,宋王朝最大的边患,不再是辽国,而是西夏。西夏虽是弹丸之地,却让宋王朝吃尽苦头,直到宋神宗继位。

神宗希望找到一个克复西夏、彻底解决边患的办法。但他虽有收复西夏之心,却无一个可行的路线图。

恰好此时,陕西转运使薛向、知青涧城种谔(青涧城即是种谔之父种世衡所筑)等边臣向神宗提出经略横山之策。

横山位于宋夏边境陕西段(今陕西北部),为西夏占据,横山以南则为宋境。对西夏来说,横山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因为那里水草丰美,宜牧宜农,又有茶山,并出产良马,亦多盐铁矿产,是西夏的物资生产基地;而且,横山地势高,可居高临下,俯视宋境沿边堡寨。而对宋朝来说,如果能占领横山,则可扭转宋夏地缘战略的优劣势,切断西夏左臂。薛向、种谔建议,在不宜主动发起进攻的眼下,可先招纳横山部落,蚕食西夏横山地区。

更重要的是,另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出现了——此人叫王韶,嘉祐二年进士,苏轼、苏辙兄弟的同年,后因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熙宁元年冬,王韶“知天子智勇,有志于天下” ,乃赴阙,上《平戎策》三道,向神宗提出经略西北的路线图,其略云:

国家欲平西贼,莫若先以威令制服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族。盖招抚沿边诸族,所以威服唃氏也;威服唃氏,所以胁制河西也。陛下诚能择通材明敏之士、周知其情者,令往来出入于其间,推忠信以抚之,使其倾心向慕,欢然有归附之意,但能得大族首领五七人,则其余小种,皆可驱迫而用之。诸种既失,唃氏敢不归?唃氏归,即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急之可以荡覆其巢穴,缓之可以胁制其心腹,是所以见形于彼而收功在此矣。

王韶经营西北的战略,简单地说,便是先取西夏南边的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再图西夏。

河湟地区势力最大的唃厮啰政权,一直是宋王朝的盟友,宋朝授予其首领唃厮啰为河西节度使。唃厮啰生育有三个儿子:长子瞎毡、次子磨毡角、幼子董毡。董毡最受宠爱;瞎毡、磨毡角则相续出走,各自接受宋朝的授官,并抚有自己的部落。治平二年唃厮啰去世,董毡继承衣钵,成为新一任青唐王,但他威望远不及乃父,只是青唐吐蕃名义上的共主。此时瞎毡、磨毡角虽已去世,但瞎毡之子木征割据了河州,不归董毡节制;木征之弟董裕也据有自己的部落与地盘;还有其他一些部落也各自为政。

河湟处于群龙无首的分裂状态与微妙时刻,若西夏得洒湟,则宋朝将面临大军压境;若宋朝得河湟,则西夏背腹受敌。所以王韶才说:眼下河湟为“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正是“并合而兼抚”的时间窗口 。

 神宗看了王韶的《平戎策》,十分惊喜,立即召见王韶,细问方略。王安石也见到了《平戎策》,亦击节叫好,称之为“奇策”。十二月,神宗任命王韶为管勾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负责擘画经营河湟。同月,之前曾受弹劾、处分的种谔复职。

正如横山地区被宋人比喻为西夏左臂,王韶也将河湟地区称为夏人之右臂。占领横山,便可切断西夏左臂;收复河湟,又可切断西夏右臂;而后左右夹击,取西夏便如探囊取物。后来宋人将这一战略概括为“渐夺其横山之地,又旁取熙、河、湟、鄯以制之” 。

事实证明,这个御夏战略是高瞻远瞩的,数十年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宋军挺进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宣和元年(1119),王师克复横山。徽宗命大臣撰《定功继伐碑》文,称宋师“平青唐吐蕃,建州四、军一、关一、城六、寨十、堡十二;收复夏国地数千里,筑军一、城七、寨五、堡垒二十四”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宋王朝与金国密谋联合灭辽之策,将战略重心转移至北方,征服西夏是指日可待的。

从种谔谋取横山,到王韶议复河湟,一幅经略西北、征服西夏的蓝图,在宋神宗与王安石的眼前徐徐展开,越来越清晰。

本文节选自吴钩新书《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

0 阅读:86
香彤评过去

香彤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