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猿看文物##用文物回答何以中国##致敬考古人#
【“蚕纹”象牙柄端饰件】
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尺寸:外口径4.8厘米 高2.4厘米
出土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这件文物出现在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二集《摇篮》36分07秒。
1973年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镇发现了一处史前聚落遗址,该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经过研究讨论专家学者将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遗址中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原始艺术品,这件“蚕纹”象牙柄端饰件便位列其中。
“蚕纹”象牙柄端饰件为象牙质,其平面呈椭圆形,内里中空呈长方形,圜底,口沿处钻有对称的两个小圆孔,孔壁有清晰可见的旋纹,外壁雕刻“编织纹”和“蚕纹”的图案一圈。根据其外形椭圆内为长方形的特征,推测其用途可能是与某种器柄相卯合后使用的装饰品附件,两个小圆孔起到铆钉的作用。外壁的“编织纹”和“蚕纹”共同存在说明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认识到蚕与纺织的相互依赖关系。
此外,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骨针、管状针和织网器、木卷布棍、骨机刀、木经轴等文物,这些纺织工具的出现证明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初步掌握纺织技艺,可以用比较原始的纺织工具进行纺织作业。
参考文献:
[1]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05):1-15+98-99.
[2]顾国达,徐俊良.论我国蚕丝业的多中心起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43-49.
图片:
图1-2“蚕纹”象牙柄端饰件 观察猿饭团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图3 陶纺轮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图4 骨针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图5 木经轴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图6 木卷布棍和骨机刀的考古线图(9为木卷布棍10为骨机刀) 来源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05):1-15+98-99.
文|观察猿饭团